[社情与民意]恢复传统文化活动 丰富市民节日生活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7-20 08:16:55社情与民意2005第十期(总第18期)
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宣传处编 2005年7月19日
我党党员、邵阳市政协委员、夏卫民同志说: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当时的物资生活是相当贫乏的,孩子们年头盼年尾,好不容易捱到了过年,才盼来了一件新衣几顿美食。可现在想来,总觉得那时候过年远比现在有滋有味得多:腊月里,往往还不到除夕,每天晚上大街上人声鼎沸,耍灯舞狮的、扭秧歌踩高跷的、腰鼓队彩龙船等等,游行的队伍一拨接一拨,热闹非凡,午夜不散,吸引着大人和孩子们一样追着看:广场里,搭着简易的戏台,隔三差五的有专业文艺团体或是草台班子登台演出,有花鼓戏、渔鼓调,歌舞升平,韵味绵绵,免费让人看个够。那年节的滋味让我足足回味了四十年。
时至今日,物质生活的丰富虽然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但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的节假日文化生活却是苍茫茫一片空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早被丢进了爪哇国,或是被电视取代,千家万户除夕同看一台戏——瞧别人过年。近年来,连那蹩脚的做派的春节文艺晚会,也被人们看得腻烦了厌倦了,于是乎不少人(其中有多少党员干部啊)逢年过节休息日里只有打牌搓麻将,甚至通宵达旦,既伤财又劳命,何苦也——没办法!每逢黄金周七天长假,虽然物质生活充裕,但也不可能人人都去旅游吧,但缺乏文化娱乐活动的人们又该上哪儿充实心灵中的空虚呢?其实在外面的世界里,各地都有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等等,为节假日增添了不少亮点。尽管我们的有关部门节日里也在公园里搞了些灯展、猜谜会等活动,可商业味太浓,缺乏大众化,不能给更多市民精神上的享受。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传统佳节,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物质文明如何进步,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不能丢掉的。人们常说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民族的,殊不知,优秀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民族的崛起。而一个城市文化的发达和市民精神面貌的改变,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是同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中国离不开文化的濡养。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笔者对此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
一、把恢复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市民节假日文化娱乐生活,作为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的大事来抓,既要发掘、整理我们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项目,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也可移植外地的优秀节目,逐步形成规模,产生出新时代的庙会。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更需要地方党委及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二、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成立舞狮队、舞龙队、秧歌队、腰鼓队、高跷队等人员相对固定的民俗表演队伍,文化体育部门要不遗余力地指导排练,以求在艺术形式及节目内容上不断的推陈出新,节假日组织上街游行演出,双休日可以在本单位自娱自乐。这样既可以为本单位制造广告效应,又能凝聚人心,有利于本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各单位组织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队伍,经费自负,人员补贴应该只是象征性的,要鼓励人们树立奉献精神,在奉献中娱乐别人,也娱乐了自己,更能锻炼身体,活动活动出出汗,对现代都市人来说,何尝不是好事呢!
四、有关部门应积极为缺乏场地的表演队伍提供或开辟一些公共场所,用于排练、表演、比赛。只要组织得法,相信这些活动可以吸引不少市民参与,如果能形成有规模的新时代的“庙会”不仅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整体形象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城市的文化品位越高,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就越快。
五、我们有些政府部门每逢庆典、节日或盛会之时,热衷于明星演唱会,舍得花大价钱(这可是财政的钱、纳税人的血汗钱)邀请歌星影星走穴,其实这样做难免使人觉得格调低下甚至粗俗,其幕后还可能产生腐败甚至犯罪。不如来个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大游行,来个各种文艺节日大汇演,既然是大家的事,就全民参与全民同乐共庆,还可以节省好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