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履职建言>建言献策

政协提案:大力推进农村小学教育持续均衡发展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2-13 15:50:20

2001年以来,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政策要求,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

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农村小学为512993所,2009年为234157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64所。总的来说,撤点并校一定程度上整合、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总结为四难

一是农村小学生出现新的上学难

普九之前,很多农村孩子没学校读书,上学难。现在,却又出现了学校(被停办)在家门,孩子没法上

1、路途遥远,学生上学安全保障难。据调查,在衡南县车江镇、常宁市烟州镇中学、衡阳县、祁东县等农村,80%的中小学校在这次布局调整中被停办,学生需要去距离村落七八里甚至十多里远的乡镇中心学校或联校上学,而学校没有配备专用校车,几乎都是学校或村民自行租赁车辆接送学生。农村生源分散,接送成本高,大多车辆车况差,超载运行。农村公路弯多路窄,司机起床过早,睡眠严重不足,接送车辆的安全令人十分担忧。近两年来,校车安全事故接二连三发生,学生上学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2、起得过早,睡眠不足,学生学好课程难。调查发现,由于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或容量不够,学生不能住校,距离学校远的农村孩子,早上为了赶车,不得不很早起床,特别是冬天,天未亮就要起来,连早餐都来不及吃,中午在学校又不能午睡,学生睡眠严重不足,上课打瞌睡现象十分普遍,如此想把课程学好显得极其困难。

3、寄宿托管、乘坐车辆或租房陪读造成农民教育负担难。学生住校的寄宿托管、乘坐交通或租房陪读等费用需要自行承担,一般一学期的费用为1500—2000元,有的甚至达3000元以上(这还不包括一些学校的乱收费在内)。这对于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在一些偏远农村,适龄儿童辍学在家的现象再次出现。调查发现,衡南县车江镇的一个村,有3户困难家庭的孩子因村小今年秋季突然停办而辍学在家。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二是农村中心小学出现应对难

村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被政府停办,这些学生大部分来到所属的乡镇中心小学上学。然而,大部分乡镇中心小学在教学硬件和师资等方面又均没有相应的扩增,造成学校一时应对难

1、学校人满为患,教师把握课堂难。据了解,衡阳市的乡镇中心小学普遍人满为患,一般学校的班级人数有70—80人,还有一些学校每班达到90甚至100人以上。一个班这么多的学生,再有能力的老师也没办法把握好课堂教学。

2、陪读学生进网吧,学校管理大多数乡镇中心小学缺乏寄宿条件或校车接送,路途遥远的孩子不得不由家长租赁民房在学校外陪读。学校外面的街道,到处是网吧、游戏厅等一些不健康的游乐场所,陪读的家长多半是老人或妇女,对孩子缺乏有力的教育方法,学生放学后大多在网吧、游戏厅等消磨时间,学校难以管理到位。

3、农村学生基础差,学校同步教学难。从那些关停学校来到乡镇学校或联校读书的小学生,学习基础普遍很差,再加上班级人数又较多,教师没办法实行同步教学,学生间的学习成绩差距越拉越大,家长埋怨大。

三是校舍闲置破败,农民内心接受难

在这次教育布局调整中,普九期间村民辛苦建成的学校大多被关停(县区农村学校被关停了将近70%)。甚至有些刚凑集资金修建(或翻新),还没来得及招生,办学,就被撤并了。或养鸡、养猪,或闲置,很少利用起来。广大农民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内心极难接受!

四是家长陪读,农业生产效益增加难。

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妇、病、残等,农村劳动力已经严重不够,再加上孩子读书需要陪读,使得本来劳动力不足的中国农村,更加雪上加霜,很多农村家庭因为陪读而造成田土荒芜,无人从事农业生产,城乡收入差距愈拉愈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现象及问题,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预测、准确把握教育发展动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各县市区政府应根据各地城镇化步伐和人口变化趋势,将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规划纳入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必须坚持以方便学生就近上学为原则,办学规模适宜,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布局,坚决不搞一刀切。学校选址应在位置适中、地势较高、地址条件较好、远离污染源、环境适宜的安全地段。在较大村尝试设立中心学校教学点。教学点不任命校长,不设独立法人,年报统计纳入中心校,教学点的教师由中心校统一管理,教师待遇一样,学校资源共享。教学点执行中心校工作计划,共同参加教研、培训、考评等活动。适当扩大乡镇中心学校办学规模,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对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建立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强化监督检查。

二、切实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省、市县区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从校舍建设、设备配置、人员调配等方面,积极推进合格学校建设,逐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城乡中小学差距。合格学校建设项目审批、报建、拨款等各种手续,尽量简化程序,减免费用,实行便捷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教学设备的配置应实行网上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均衡发展。积极协调建设、规划、财政、审计等部门,营造氛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同时,建立向上争、社会捐、能人帮等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合格学校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建立教师参加培训、学历提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和鼓励措施,逐步实现免费培训。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选派优秀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规定教师在一个学校连续任教的年限,超过一定年限必须轮换调整。通过师资轮换调整,保证同类型学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在评优树模、职称评定上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对长期留在农村工作和自愿支教的优秀教师给予优先聘任。设立专项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给予奖励,出台相配套的教师津贴制度,按月给边远山区农村教师适当的补贴,以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探索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间一对一帮扶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城乡教师、校长等开展一对一的教育教学工作交流,引导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精彩专题
  • 农工党湘潭市一医院支部组织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 农工党郴州市桂阳活动组赴邓华故居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邮编:410007 联系电话:0731—88880686
    湘ICP备050194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