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四大漏洞建议
文章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0-11 08:48:00岳阳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岳阳市委主委李为,农工党党员赵军反映: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现,食品安全已是消费者的“心头大患”,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研其主要原因与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四大漏洞不无关联。
一、食品健康文化不深厚。具体表现在:1、产销主体不诚信。生产者、经营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是制造、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最根本原因。生产者、经营者天生有趋利动机,大多数是唯利是图,自便私图,只看眼前,不谋长远,没有正确的行业规范,奉行“重利轻义”的商道,缺乏职业道德、社会功德和社会责任,提倡诚信经营、自觉抵制假冒伪劣的氛围十分淡薄,不诚信行为常在;加之当前我国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不法生产者的违法成本太低,往往形成“违法-处罚-再违法”这样的恶性循环。2、消费者的健康观念不坚定,为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市场。为了省钱,购买和食用质次价廉的假冒伪劣食品。分不清正宗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辨不明名牌商品与山寨商品。遭受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之后,为图省事,往往委曲求全、息事宁人,不善于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
二、政府职能不清晰。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多机构、分阶段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模式,涉及多个部门,产生了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监管缺位等问题,难以形成合力。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监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相对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已颁布的总体性法规大多由于出台时间早,立法、修订、废止不及时,跟不上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形势。对一些明显违背社会公理和公德的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因为没有法律凭据,得不到处理,或者量刑太轻,起不到惩前毖后,杀鸡儆猴的震慑效应。
四、检测技术不先进。食品检测设备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特别是对新兴产业食品、健康食品、科技含量高的食品安全监管有一定难度。检测人员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高素质检测人员急需补充。检测成本远远高于执罚成本,就目前的执法经费来讲,基层单位很难实现全面开展执法办案工作。
基于以上现状,建议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从以下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提高责任意识,要突出一个“急”字。一是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全民责任意识,营造食品安全氛围,夯实根治问题食品的基础。二是要对监管部门和认证机构人员失职、渎职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开除的处分;对县级以上各监管部门不履行职责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主要责任人应当引咎辞职。
二、完善治理模式,要突出一个“统”字。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该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各个监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协调不力、制度衔接不畅、出现问题以后责任不明的现象。一旦谁都不管,便由交叉变成了脱节,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建议各级政府改变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明确主管部门,整合卫生、质检、工商、农业等部门力量,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明确分工、齐抓共管,构建食品全程安全监管体系,切实撑起食品安全网,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三、构筑监管体系,要突出一个“实”字。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做“实” 监管工作。1、要丰富监管手段。要切实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提高整治成效。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全面落实食品质量市场检验检测制度。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监督,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要切实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支撑体系,搞好食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检验技术手段,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2、要完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和修订,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打击惩治力度,形成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强大震慑效应。3、要拓宽监督渠道。食品安全涉及面广,覆盖范围大,监管战线长,要积极调动社会监督力量,努力构建食品安全群防群治网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四、促进食品安全,要突出一个“恒”字。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多发势头、根治食品安全监管难题,离不开监管的常态化、制度化。只有做到常抓不懈,才能实现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