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履职建言>社情民意

湖南-徐庆国-关于加快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来源:参政议政处 作者: 时间:2014-04-02 11:11:00

农工党党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徐庆国反映:油茶又名油茶树、茶子树,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300 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是常绿阔叶树种,不与粮、棉等作物争夺耕地,有利于发挥边际土地的资源效应,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油茶树全身都是宝,其食用、药用、化工等用途广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茶产业既强农又强工,完全可以作为我国中西部油茶主产区地方与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加快油茶产业发展还能改善人民群众食用油结构,是维护国家油料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全国油茶产业现场会以来,我国油茶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仅2012年我国新造油茶林353.85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353.85万亩,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一是茶油市场看好,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和油茶种植、加工可观的利润空间对发展油茶产生强大拉力;二是茶油加工能力迅速扩张,各地新建了一批油茶精深加工企业,茶油现有加工能力接近目前原料供应量的倍;三是经过油茶科研人员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功选育出了一大批高产稳产油茶良种,基本可以满足油茶发展对良种资源的需要,集约化系列栽培技术已成型过关,加工技术不断成熟,为油茶产业比较效益上升积累和奠定了巨大空间;四是近几年国家和有关地区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还存在如下极待解决的问题:

1、油茶良种优质苗木使用率低,优质种苗质量监控不足

我国过去早期营建的油茶林,绝大多数是油茶实生子代林。单株之间产量差异很大,丰产株每年产果可达 50 kg以上,而低产株只有 0.5 1 kg,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加上我国由于现有油茶林分多代同堂、品种混杂、林相不整齐,花期、果期不一致,难以实施统一技术措施,大多粗放管理,放之任之,致使立 地条件恶化,产量急剧下降,树势严重衰退。我国油茶林绝大部分仍属于低 产低效林,良种化率仅为 15%

近年我国新造与改造油茶林迅速增加,仅2012年我国新造油茶林353.85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353.85万亩。但是,目前我国油茶良种分布相对集中,区域不平衡,油茶良种选育主要集中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江西林业科学院和广西林业科学院等我国油茶几个主产省区,福建、云南与贵州等省份虽然具有一定的油茶良种选育基础,但远不能满足当地油茶产业发展的需求,而四川、河南、陕西等省还根本未开展油茶良种选育工作。加上目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迅速,尽管油茶苗木数量充足,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实生苗、萌芽苗、不合格苗、假劣苗等劣质油茶苗木,优质油茶苗木缺口很大。同时,由于我国油茶优质苗木育苗单位分散,技术力量参差不齐,使油茶良种壮苗比例也各不相同,而且,计划外油茶育苗严重,使油茶种苗质量难以监控,严重阻碍了油茶良种化和产业化进程,最终严重影响了新造与改造油茶林的种苗质量,埋下了今后油茶新建林地不能优质高产的隐患。

2、油茶造林技术落后,农户与企业参与产业发展机制不健全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油茶产区农户习惯于沿袭原始油茶生产方式,不抚不育,“重造轻管”,使油茶粗放管理,品种混杂,树龄老化,优良油茶品种与种植方式难于推广,使每亩油茶林产油量只有5公斤,产值不足300元,整体效益低下,并且,大部分林地由农户承包分散经营,既不利优良油茶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也无法享受国家大面积油茶林新造与改造项目资金与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户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此外,目前 ,目前我国的油茶栽培技术还极其落后。如油茶生产上苗木繁殖主要采用芽苗砧嫁接育苗,其繁殖技术难度大、程序复杂、成苗率低 、育苗周期较长,不利油茶良种推广应用。

其次,目前国家财政对全国200个重点县油茶的新造林补贴资金为每亩300元,而营造1亩油茶林的成本达18002000元,并且,全国油茶规划区有642个县,只有1/3的县能够享受国家的补贴。国家油茶良种补贴6000万,每株补助0.5元,补贴数量1.2亿株,而目前油茶良种苗木生产量已达5.3亿多株,享受补贴的苗木只占22.6%。农户与企业享受国家鼓励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还未达成普惠制。

再者,目前已有1300多家企业参与我国油茶产业发展,企业已经成为油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但是参与企业的经济实力及技术力量参差不齐,甚至还有些企业是为了套取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资金与银行贷款进入油茶产业,不仅严重扰乱了油茶产业市场秩序,而且,造成了目前我国油茶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和低水平加工设备设施重复建设及闲置浪费、油茶林新建与改建有始无终等严重影响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

3、油茶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油茶产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相互脱节,油茶产学研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目前我国有油茶加工企业1000多家,但多数为作坊式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能力弱,油茶加工产品大多停留于低挡食用油等低附加值产品,而高等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开发、茶皂素提制、精炼茶油加工等技术工艺还存在许多极待解决的科技难题,油茶产业技术管理与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严重滞后。

同时,目前我国油茶产业技术培训网络尚未建成,油茶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油茶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工作不能适应油茶产业大发展需求,甚至连油茶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如:优良油茶种苗鉴别技术、栽培技术与植保技术等也得不到广泛应用,严重阻碍了油茶产业先进技术与良种良法及新的加工工艺与方法的产业化进程。

4、油茶加工与利用水平低,油茶产业综合效益不佳

国外的橄榄油与我国油茶籽油今后将是国内外高挡食用油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橄榄油在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市场品牌有意大利的欧丽薇兰(Olivoila)、多力(Mighty)、莫尼尼(Monini);西班牙的白叶(Hojiblanca)、伯爵(Borg-es)、大树(Arbolon);希腊的阿格利司(Agric);突尼斯的德丽莎(TerraDelyssa);土耳其的达利(Taris)等,其中以欧丽薇兰、多力等最为知名。而我国茶油品牌的影响力比橄榄油的小得多,目前还没有国际知名品牌。

橄榄油生产与加工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根据质量和生产分初榨橄榄油、橄榄果渣油、特级初榨橄榄油、纯橄榄油等,全世界生产的橄榄油中90%以上为初榨橄榄油,一般食用的为初榨橄榄油和纯橄榄油。初榨橄榄油由冷榨工艺生产,为不经任何化学处理精炼后的油。目前我国油茶籽油的生产加工工艺有传统压榨法、低温冷榨法、超低温压榨法、浸出法和水酶法等。而由冷榨生产的茶油比较少,主要是技术还不过关,油茶籽油生产主要采用传统工艺,即先炒制后压榨。部分企业采用浸提工艺从油茶籽饼中提取油茶籽油,这类似于橄榄果渣油。因此,从生产工艺比较,目前市场上橄榄油的质量要优于籽油。并且,我国油茶生产与加工各企业生产工艺各不相同、产品标准也不一致,如我国的食用调和油行业标准(SB/T 10292-1998)为推荐性标准,已有15年标龄,早已不适合目前茶油高贵品质提升的需要。此外,油茶的产品包装也比橄榄油色,油茶的整体质量不如橄榄油。

同时,目前茶油的价格略低于橄榄油的价格,但如果考虑到未来中国人民币长期缓慢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茶油还可能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因此,目前的油茶加工水平极不利我国创建优势油茶产品品牌及国际贸易,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采取相应对策。

目前我国油茶产业链条还未得到有效延伸,油茶产业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极少,油茶产业的主要产品还是粗榨茶油,油茶产业的整体经济与社会效益较低。此外,近年的油茶产业发展还出现了严重的油茶产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了油茶的产量提升。例如,油茶开花季节为秋末冬初,需通过昆虫传粉才能结籽,而油茶本身所形成的蛋白质对很多截肢动物都有抑制作用,因此,油茶传粉时能够选择的昆虫面很窄,一般要靠中华蜂传粉。因为其它采花昆虫这时活动大多很有限。据调查,多蜂的油茶林比少蜂的油茶林坐果率高 7%20%,产量高 29.8%113.6%。可是,由于近年农药滥用成风,引进的意大利蜂和中华蜂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结果导致了我国很多油茶林只开花不结果的生态灾害。

针对目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实施油茶产业发展标准化管理,确保油茶种苗质量

国家与油茶主产区各级政府部门的油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科技资金,应对影响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新品种选育、种苗培育、低产油茶林改建、油茶养护管理、采收、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科技难题实施公开招标,组织油茶教育、科研与企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创建油茶产业发展的配套技术标准体系,使油茶产业发展的良种种苗质量、新造与改造油茶林质量、茶油加工及副产品质量的生产与经营能够有标准可用,能够按标准认真实施,照标准严格验收。同时,严格执行油茶种苗生产与经营“四证一签”(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植物检疫证与种子标签)制度;建立油茶良种淘汰制度,定期颁布淘汰已不符合油茶产业发展要求的审定油茶品种;严格实施优良油茶种苗生产与经营监管与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油茶品种区划标准,加强油茶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坚决打击非法生产和经营油茶假劣种子、穗条和苗木的行为;确保新造与改造油茶林种苗质量,奠定油茶产业优质高产的坚实基础。

2、制定和完善国家油茶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和健全多渠道投入体制及机制

国家与各级油茶产区地方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变投入方式,扩大投入范围,推动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全覆盖扶持,推动油茶良种直补,实行普惠制,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加强资金运用过程全程监管,实行资金阳光运行操作,切实发挥国家油茶产业发展投资效益。

同时,国家与油茶产区地方政府要为企业、专业合作社、油茶造林大户或家庭农场融资创造条件,引导和提供帮助及指导。完善林地流转和林地低押融资政策;加大贴息和低息贷款支持力度;开发油茶林国家农业保险新产品优惠制度;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扶持油料生产的原料林基地建设、产品加工、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奖励制度。

3、加强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与技术培训,夯实产业发展科持支撑能力

通过创建优质高产油茶示范林样板基地,引导广大农户提高科技促进茶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途径和油茶科技攻关公开招标项目,加强油茶教学、科研院所与推广部门上门入户科技宣传、产学研联动科研攻关;广泛开展油茶科技网络与电视、广播、报刊、手机短信等培训及服务、科技咨询;通过动漫、知识竞赛、电视访谈等形式,普及油茶知识,提高油茶认知度;加快油茶优良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逐步提高广大农户与企业油茶产业发展科技水平;要对无多大经济价值的低丘岗地马尾松林区实行油茶林替代或改造政策;加快林地使用权集中管理利用措施的制定与推行,盘活山林山地新建与改建油茶林,造富农村与农民;实行事业机构的技术人员的政府派遣支援制度(科技特派员或科技副县长挂职),派遣有生产或加工技术的科技人员到农村无偿支援农户、小油坊,实行技术改造,提高油茶安全生产能力。

4、努力提升油茶加工与利用水平及品质,生态化延伸油茶产业发展链

建议国家率先在湖南等油茶主产省区禁止生产调和茶油,净化我国油茶主产省区及全国油茶籽油市场,全面提升中国油茶籽油的高贵品质;研究制定中国油茶籽油质量标准和掺伪检验方法及国家标准;加大茶油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与实施的力度,加紧制定相应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国家与油茶主产区地方政府要对油茶籽油加工企业实行产业准入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国家对油茶加工企业通过扶持、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考核油茶加工企业的年生产能力、成套设备、加工新技术及科技水平(如应用水酶法生产技术的转让和酶法生产成套设备制造与推广等油茶加工新技术),对优质油茶加工企业实施扶持政策,淘汰低产能和设备老化油茶加工企业,优化全国油茶加工企业布局,打造全国数10个规模化高技术油茶籽油生产加工企业,实施油茶产业科学布局。

针对目前我国油茶籽油小油坊生产加工是适合生长在山林中的油茶树的现实状况和传统习惯存在,应该以超低温压榨法的加工工艺很好地加以规范。政府应以农资补助方式引导农户购买脱壳机和无烟烘干机,并免费提供安全加工技术,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积极鼓励油茶林合作社开展规模化油茶籽安全烘干生产,为油茶籽油加工企业批量提供优质安全的油茶籽原料。还要引导与鼓励实施农户采收油茶籽并安全干燥、企业收购与工厂化安全生产加工销售的两段式采收、干燥与榨油生产加工方式;油茶林散户育林加工和油茶林专业合作社加公司种植、采收、干燥与榨油的两种生产加工模式并存格局;全力推广超低温干燥榨油法和水酶法生产油茶籽油。

国家与油茶主产区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利用政策与财政、金融信贷支持优惠措施,引导支持培育油茶及衍生品市场,培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油茶市场;鼓励成立油茶产业行业协会,引导培育和推进企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完善相关油茶产业标准,提高油茶产品质量,培育油茶产品品牌,切实发挥民间社团与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与指导作用;推进银企合作模式,组织开发油茶小额信贷和低息贷款,引导广大油茶产业企业与教育科研部门协同攻关,研发高技术含量的油茶保健与化妆产品,努力开发茶壳、茶饼与茶粕等油茶加工副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充分提高油茶产业链条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应生态化发展油茶产业。重视发展油茶林下经济,林下可兼做牧场,饲养畜群,在新造油茶林中套种药材、豆类、花生、蔬菜,间种其它树种,以耕代抚,以短养长,防范大面积油茶纯林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和病虫害爆发及蔓延的风险;倡导油茶林与森林、牧场相互兼容发展,自觉尊重、合理利用、妥善管理、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生物之间的制衡运行关系为油茶防病防虫。合油茶产业综合发展,不断延长油茶产业发展链,促进油茶产业集聚发展。

作者简介:徐庆国,男,汉族,196010月生,湖南省岳阳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湖南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湖南省委教育、科技与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湖南省委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湖南省委参政议政专家委员会专家;农工党湖南农业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湖南省海外联谊会理事,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评议专家,湖南省科技奖与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及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议专家。学术成就: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选育了5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组合)和8个通过地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组合);出版学术专著与全国统编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通讯地址(邮编:410128):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联系电话:0731-84618684(办),13974923149E-mail1075324207@qq.com

精彩专题
  • 农工党湘潭市一医院支部组织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 农工党郴州市桂阳活动组赴邓华故居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邮编:410007 联系电话:0731—88880686
    湘ICP备050194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