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履职建言>建言献策

【2016年省政协全会省委集体提案】关于我省槟榔产业亟需引起重视的问题及加大对食用槟榔质量安全风险基础性研究的建议

文章来源:参政议政处 作者: 时间:2016-01-25 08:29:00
 

农工党湖南省委今年来就湖南省生产的槟榔质量安全风险及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省是全国唯一的干果槟榔加工省份,2013年产量已经超过20万吨,约占世界槟榔总产量的1/5强,我省加工槟榔的原料来自海南省。2014年我省的槟榔产业规模已超过百亿元,全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槟榔生产企业有72家,主要位于湘潭、益阳、长沙三地,其中规模企业12家,5000名员工以上的生产企业有6家,员工最多的一家企业有一万余人。我省从事槟榔生产、销售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带动相关产业超过500亿元,食用槟榔销售市场每年还在以20-30%的速度增长。全国三十个省、市、区均有销售湖南生产的槟榔,食用湖南生产的槟榔人群约为1亿人,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广西、广东等地,其中湖南约1000万余人,食用槟榔在湖南等地已融入民众生活,成为一种日常消费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曾批准湖南生产的槟榔为地方特色食品。嚼食槟榔在我省尤其是我省湘潭地区已成为了一种地方饮食文化,有300多年历史,嚼食槟榔在2007年已被收录为湘潭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湘潭市正在筹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亟需重视的问题

1、湖南加工的槟榔成品是否安全。槟榔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药用槟榔从目前的研究看其风险是可控的,但食用槟榔历史不长,而且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在生产工艺上有很大差别,同为食用槟榔的不同品牌其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自20137月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槟榔致癌”事件和近几年来陆续发现的多起长期嚼食槟榔致患口腔癌、舌癌的病例报道后,我省生产的槟榔产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加之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湖南生产的槟榔是否安全一直成为有嚼食槟榔习惯者心中的疑问,尤其是媒体每隔2-3年就深度关注该行业,舆论与消费者给槟榔生产经营者及槟榔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从现有可查到的科学研究数据看,无论是槟榔生产企业,还是我省的相关科研院所,均缺少系统的基础性研究数据和科学的证明材料,因此,相关部门目前无法肯定回答这个问题。

2、我省槟榔产业将面临政府的管理缺位。根据201510月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和第十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规定,我省各级有关政府均没有对辖区内生产的食用槟榔提出安全监管规划,既没有中长期的科学研究计划,也没有针对目前生产现状采取任何强制性措施,基本处于“不管”状态,任其自身发展。一旦再次出现系列质量安全事故,政府将面临管理缺位的问责。

3、槟榔新产品研发严重滞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省传统食用槟榔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十年来出现快速发展,但在槟榔的有效成分提取、系列深加工产品研究开发、解决食用槟榔对口腔及牙齿的物理伤害研究等方面十分滞后,不能充分发挥槟榔的增值效应,难以深化槟榔产业的深加工附加值,这将严重制约槟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对因过量嚼食槟榔导致口腔病变产生的时间积累因素考虑不够。由于近十年经济发展,老百姓嚼食槟榔不但人数在增长,消费量也在快速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槟榔产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还没能从长远角度考虑疾病产生过程的时间积累因素,对可能有潜在的影响消费者健康风险开展预测和分析研究。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有关湖南生产的槟榔质量安全风险的基础性研究。各级各地政府要分工合作加大开展对槟榔的安全质量风险基础性研究投入,尽快设立槟榔安全风险研究专项资金,开展有关槟榔质量安全风险的基础性研究,如:开展湖南槟榔加工工艺的科学性研究、食用槟榔中危害因子的寻证研究、探究其引起口腔黏膜纤维化病变的相关危害因子,并进行相关消减技术研究、槟榔与口腔健康的研究等研究课题,以数据论证槟榔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湖南槟榔产业发展现状及质量安全风险问题,形成我省槟榔质量安全的数据库与风险控制的对策。

2、加大槟榔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研发力度。在开展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也要督促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槟榔生产企业加大槟榔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研发力度,保障我省槟榔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着力解决食用槟榔对口腔及牙齿的物理伤害问题,使槟榔产品更科学、更卫生、更安全。积极开拓槟榔食品的高端消费市场,扩展槟榔产业的附加值,扩大工业效益,延长产业链,丰富槟榔饮食文化内涵,提升我省食品加工行业的竞争力。

3、加大对槟榔产业链的监督管理。目前由于食用槟榔仍然定位为地方特色食品,没有列入国家食品分类定位,生产上也无国家标准可依。因此,要在槟榔产业链的监督管理上做好以下工作,如:要督促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尽快修订食用槟榔的地方标准(目前执行标准为2004年版,与当前食品安全标准严重不符)和加大对嚼食槟榔人群的口腔疾病发生的流行病学监测、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尽快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我省《食用槟榔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批复,并在辖区内企业监督实施,督促槟榔企业所在地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槟榔生产企业的生产监督和上市产品的质量监督;督促槟榔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生产,尽快收集有关科学数据,并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将槟榔批准为药食同源品种。等等。

4、加大对嚼食槟榔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力度。针对疾病产生过程的时间因素,要加大对嚼食槟榔人群的流行病学监测力度,尤其是那些嚼食时间较长、嚼食量较大的人群,同时要针对嚼食槟榔不同程度的人群、已经初患口腔疾病的人群等开展不同方法、不同程度的监测,根据监测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口腔疾病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病永远重于治病。

5、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媒体、医疗机构、中小学生卫生课教材等,加强对公众“过量嚼食槟榔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及时公布国家研究成果和信息,普及相关科学知识。 

农工党湖南省委今年来就湖南省生产的槟榔质量安全风险及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省是全国唯一的干果槟榔加工省份,2013年产量已经超过20万吨,约占世界槟榔总产量的1/5强,我省加工槟榔的原料来自海南省。2014年我省的槟榔产业规模已超过百亿元,全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槟榔生产企业有72家,主要位于湘潭、益阳、长沙三地,其中规模企业12家,5000名员工以上的生产企业有6家,员工最多的一家企业有一万余人。我省从事槟榔生产、销售的人员已超过30万人,带动相关产业超过500亿元,食用槟榔销售市场每年还在以20-30%的速度增长。全国三十个省、市、区均有销售湖南生产的槟榔,食用湖南生产的槟榔人群约为1亿人,主要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广西、广东等地,其中湖南约1000万余人,食用槟榔在湖南等地已融入民众生活,成为一种日常消费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曾批准湖南生产的槟榔为地方特色食品。嚼食槟榔在我省尤其是我省湘潭地区已成为了一种地方饮食文化,有300多年历史,嚼食槟榔在2007年已被收录为湘潭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湘潭市正在筹备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亟需重视的问题

1、湖南加工的槟榔成品是否安全。槟榔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药用槟榔从目前的研究看其风险是可控的,但食用槟榔历史不长,而且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在生产工艺上有很大差别,同为食用槟榔的不同品牌其生产工艺也不尽相同。自20137月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槟榔致癌”事件和近几年来陆续发现的多起长期嚼食槟榔致患口腔癌、舌癌的病例报道后,我省生产的槟榔产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加之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湖南生产的槟榔是否安全一直成为有嚼食槟榔习惯者心中的疑问,尤其是媒体每隔2-3年就深度关注该行业,舆论与消费者给槟榔生产经营者及槟榔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从现有可查到的科学研究数据看,无论是槟榔生产企业,还是我省的相关科研院所,均缺少系统的基础性研究数据和科学的证明材料,因此,相关部门目前无法肯定回答这个问题。

2、我省槟榔产业将面临政府的管理缺位。根据201510月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和第十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规定,我省各级有关政府均没有对辖区内生产的食用槟榔提出安全监管规划,既没有中长期的科学研究计划,也没有针对目前生产现状采取任何强制性措施,基本处于“不管”状态,任其自身发展。一旦再次出现系列质量安全事故,政府将面临管理缺位的问责。

3、槟榔新产品研发严重滞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省传统食用槟榔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十年来出现快速发展,但在槟榔的有效成分提取、系列深加工产品研究开发、解决食用槟榔对口腔及牙齿的物理伤害研究等方面十分滞后,不能充分发挥槟榔的增值效应,难以深化槟榔产业的深加工附加值,这将严重制约槟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对因过量嚼食槟榔导致口腔病变产生的时间积累因素考虑不够。由于近十年经济发展,老百姓嚼食槟榔不但人数在增长,消费量也在快速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槟榔产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还没能从长远角度考虑疾病产生过程的时间积累因素,对可能有潜在的影响消费者健康风险开展预测和分析研究。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有关湖南生产的槟榔质量安全风险的基础性研究。各级各地政府要分工合作加大开展对槟榔的安全质量风险基础性研究投入,尽快设立槟榔安全风险研究专项资金,开展有关槟榔质量安全风险的基础性研究,如:开展湖南槟榔加工工艺的科学性研究、食用槟榔中危害因子的寻证研究、探究其引起口腔黏膜纤维化病变的相关危害因子,并进行相关消减技术研究、槟榔与口腔健康的研究等研究课题,以数据论证槟榔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并结合湖南槟榔产业发展现状及质量安全风险问题,形成我省槟榔质量安全的数据库与风险控制的对策。

2、加大槟榔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研发力度。在开展基础性研究的同时,也要督促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槟榔生产企业加大槟榔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研发力度,保障我省槟榔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着力解决食用槟榔对口腔及牙齿的物理伤害问题,使槟榔产品更科学、更卫生、更安全。积极开拓槟榔食品的高端消费市场,扩展槟榔产业的附加值,扩大工业效益,延长产业链,丰富槟榔饮食文化内涵,提升我省食品加工行业的竞争力。

3、加大对槟榔产业链的监督管理。目前由于食用槟榔仍然定位为地方特色食品,没有列入国家食品分类定位,生产上也无国家标准可依。因此,要在槟榔产业链的监督管理上做好以下工作,如:要督促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尽快修订食用槟榔的地方标准(目前执行标准为2004年版,与当前食品安全标准严重不符)和加大对嚼食槟榔人群的口腔疾病发生的流行病学监测、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尽快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我省《食用槟榔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的批复,并在辖区内企业监督实施,督促槟榔企业所在地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槟榔生产企业的生产监督和上市产品的质量监督;督促槟榔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生产,尽快收集有关科学数据,并在条件成熟时争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将槟榔批准为药食同源品种。等等。

4、加大对嚼食槟榔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力度。针对疾病产生过程的时间因素,要加大对嚼食槟榔人群的流行病学监测力度,尤其是那些嚼食时间较长、嚼食量较大的人群,同时要针对嚼食槟榔不同程度的人群、已经初患口腔疾病的人群等开展不同方法、不同程度的监测,根据监测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口腔疾病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病永远重于治病。

5、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媒体、医疗机构、中小学生卫生课教材等,加强对公众“过量嚼食槟榔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及时公布国家研究成果和信息,普及相关科学知识。

精彩专题
  • 农工党湘潭市一医院支部组织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 农工党郴州市桂阳活动组赴邓华故居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邮编:410007 联系电话:0731—88880686
    湘ICP备050194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