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要担当起批评的使命
文章来源:株洲市委 作者:王雨青 时间:2018-08-01 15:31:00近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在网络发文“本次假疫苗事件,比那些制造假阿迪、耐克的性质恶劣百倍!”他在文中称,“如果在这样的违背人性底线的事情上,我都不能有所作为,那将是我的无能,我也无颜以对政协委员这四个字,更无颜以对我深爱的孩子们!”刘强东还对食药监局表示感谢,称如果他们不发现,会有更多孩子受害,“希望食药监部门继续努力!罚他个倾家荡产!”
很多网友说这样的政协委员请给我们多来一些。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曾说: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需要更多更好地搭建平台,拓展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愿讲话,是作为政协委员和公民的职责要有为社会发声的意愿,讲实话包括了讲好听和讲不好听的话。有了意愿不一定敢讲,讲的实话究竟是不痛不痒的泛泛之谈,还是一针见血的对症下药?我认为三者之中最重要的还是敢讲话。
试问有多少政协委员像刘强东这样觉得自己如果不敢说就对不起政协委员的称号?
敢讲话,不是敢在私底下发牢骚,也不光是敢提要求,而是在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中,敢于提出批评,因为批评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正能量。
过去资本主义国家标榜他们的办法最管用,能合理配置资源,能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曾一味地极力打压社会主义,然而发展到今天,才发现资本主义有许多天生的缺陷不能克服,比如贫富的分化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资本主义也开始关注和学习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社会主义国家原认定自己的办法最先进,能消灭穷人,实现共同富裕,也曾一度痛恨资本的血腥、资本家的罪恶,现在看问题也不再那么片面,认为“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有资本,应该“搞市场”。这是两大阵营的人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成果。如果大家死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教条不逾越,世界经济社会不可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搞大锅饭,全国是一个大家庭,统一劳动,统一分配,还把这种所有制当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引以自豪。实践证明这不能挖掉全国人民的“穷根”,以邓小平、万里为首的共产党人率先质疑、率先批评,然后才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如果我们死守全民所有制,死守“农民私人养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四只鸭子是资本主义”,不批评,不自我反省,我们的国家现在是何种情况,很难想象。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作风在革命和战争年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不断克服困难,走向胜利;在改革和建设年代,也正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取得新的进步。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讲话时,也同样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更新的过程。
每年的全国、省、市两会中有多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委员在来之不易的政协平台上发言总显得略微客气。开场白总是政府报告写的好,政府工作有改进,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了。政协委员的发言,实在缺乏揭露和批评。也有很多政协委员抱怨,向政府提出问题的时候,政府部门总是有很多的说辞,在答复里,前面一大段都是在谈自己的成绩,最后两三行才写到因为存在客观问题解决不了,这样就把你应付过去了……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不好。由此渐渐地形成了一种答提案体,久而久之提案者和答复者甚至出现了心心相惜,互不为难好交差的一派和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这也是为什么人民政协缺少批评的声音-----能谦虚而诚心接受批评的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行各业者领导者还不够多。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原因让人民政协缺少批评之声,如政协委员过于计较个人小圈子的利弊得失,不关心政府工作大局和百姓民生诉求;自身素质不高,对政府工作说不出子丑寅卯,因而只能说几句客气话;瞻前顾后,怕自己说得太明显会遭人报复而打哑谜;道听途说,缺乏调研,说起来不找边际……
俞正声主席强调“提倡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黑格尔说“只有争论才是探寻真理的方法”,殊途同归,从古至今批判能够营造一种百家争鸣的良好协商议政氛围。批评作为一种言论,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它当然应该是鲜活的、泼辣的,有时甚至是辛辣的。这种辛辣不同于微博、微信上一些网络水军的过激言论。批评是理性的,其尖锐不是因为言辞夺人眼球具有煽动性,而是因为他能赤裸裸的揭露我们政府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社会生活存在的阴暗面,直捣问题要害,不歪曲不扩大,一针见血的提出解决思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国家面临着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其中不少已经成为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力。对于一些积弊、一些通病,不应该停留在和风细雨的劝说和谨小慎微的提醒,恰恰是需要不留情面的批评。
《人民日报》官微曾发出微评:“代表委员沉默,就是人民失语”。 “如果只知道热烈鼓掌、点头称是,人民民主如何体现?” “质询政府,请动真格;会场讨论,何惧观点交锋?”这条微评所言极是,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另有看法,他在转发时发出质问:“说得很中听。我们敢发言你敢发布吗?”而人民日报不仅转发了崔永元的原话,还回复说“呦,先把这条发布了”。非但如此,@人民日报日前更是发布了崔永元接受该报采访的视频,题为“让崔永元委员说两句”。我们骄傲的看见国家在日益强盛的同时,对于质疑和批评之声展现出了泱泱大国应有的包容姿态。
批评不是为了“恨”,而是源于“爱”,不是意图摧毁,而是为了改善,越是利益多元、社会分化,在激扬文字的同时,越期待有更多专业领域的可行见解让批评为社会创造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