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履职建言>建言献策

【聚焦两会】王爱民代表:关于应对“十四五”人口净流出形势的建议

文章来源:办公室 作者:王家璐 时间:2021-01-25 23:56:48

人口流动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升级、双循环背景下对“内需”的重视再度回归,“人”,特别是“年轻人”,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竞相争夺的核心资源。湖南作为人口大省,历来也是人口流动大省,人口净流出规模长期居于全国前列。

省人大代表、农工党员、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王爱民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外部形势面临巨大发展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蔓延,国内人口流动可能迎来趋势性变化,我省应重视并积极应对人口净流出指标的变动。数据显示,我省人口净流出形势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流出量较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7个省份为人口净流出,中部六省全部在内,我省人口净流出650万,位于安徽、河南、四川之后,居第4位。按全市州(含所辖县市区)数据,2019年除长沙、株洲、岳阳外的11个市州均为净流出,永州、邵阳、衡阳、郴州、娄底5市净流出超过50万,合计占全省比重74.6%。

二是流出比偏高。2010年,722.7万人持湖南户口而在省外常住,流出人口比例10.01%,位于安徽、江西、重庆、贵州和四川之后,居第6位;其中50%以上流向珠三角,是全国最大的跨省流动人群。72.3万人持外省户口而在我省常住,流入人口比例1.1%,略高于河南,居倒数第2位。

三是流速趋于放缓。根据省公安厅、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全省人口净流出规模401.1万,与2015年相比,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均为正增长,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增57.9万,符合国内学者对跨省人口迁移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的趋势判断。省内城市吸引力呈上升态势,从2015年到2019年,14个市州本级人口净流入规模从200.2万人增加到265.1万人。除益阳(-2.66万)、永州(-4.21万)外的12个市州本级(不含所辖县市)均为人口净流入。

人口净流出与户籍概念紧密挂钩,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独特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指标密切相互作用,甚至具有一定的的晴雨表功能。人口长期处于净流出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压力更大,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足,城市住房价格上涨驱动受到抑制,并容易引发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预计“十四五”时期,我省人口净流出态势难以有根本性的扭转,但净流出规模有望延续下降趋势,特别是市州本级人口净流入数量有望持续增长。

为此,王爱民代表建议:

一是以“引产业”带动“引人才”。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对外省人口的吸引力,留住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同时确保制造业占GDP比重在一定水平之上,避免本省农村劳动力过度流失。

二是分层分类设置人口净流入目标。省会长沙作为特大城市,稳步放宽落户限制,稳固宜居优势,面向全国吸引人口流入。株洲、湘潭、岳阳、衡阳,作为第二梯队,持续加大城区集聚能力,面向全省吸引人口流入。其他市州,继续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文章。争取“十四五”时期,全省人口净流入市州数量增加至4个(长株潭+岳阳)以上,市州城区全部实现人口净流入。

三是关注年轻户籍人口流失。本轮国内疫情稳定以后,各大城市有大幅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的迹象,目的在于稳定常住人口,减少候鸟式迁徙带来的社会管理服务压力。建议我省统筹人才政策、就业创业政策、产业政策、户籍政策等,加大对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群体和湖南籍贯的省外高校应届毕业生群体的吸引力,避免在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出现户籍人口过度流失。

四是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建议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掌握就业用工信息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逐步推动省内人力资源跨区域顺畅调配。鼓励引导市州之间、重点园区和劳动力输出大县之间建立“一对一”就业协调机制。

精彩专题
  • 农工党湘潭市一医院支部组织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 农工党郴州市桂阳活动组赴邓华故居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邮编:410007 联系电话:0731—88880686
    湘ICP备050194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