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履职建言>建言献策

【聚焦两会】尹双凤代表:全面推进湖湘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文章来源:宣传处 作者:王瑾 时间:2021-01-28 00:04:08

在湖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湖南省人大常委、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常委、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尹双凤提交了关于强化科技创新促进湖南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尹双凤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湖南的新特征新要求,围绕“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助推湖南高质量发展既重要又迫切

一、湖南科技创新的主要优势

湖南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成果富集,科技创新实力较强,拥有袁隆平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知名科学家,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双一流”高校,“两院”院士总数、科技人员总数、普通高校数量、专利数均居中部前列,科技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等持续增加,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60%,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新支点。

二、湖南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布局不合理,对接我省核心战略、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不够精准。主要表现为在“结合部”上布置的创新基地与平台偏少、在“过渡带”上安排的科研力量偏少。比如岳阳-常德-益阳城市带拥有的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只占全省的4.7%、15.6%,湘西南7个市(州)拥有的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只占全省的5.2%、15.2%。二是重点欠突出,集聚优势发挥不明显。我省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和新材料等优势领域配置了大量科研资源与力量,但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还不多,技术集聚创新成就不突出,尚未产生世界500强企业。三是创新主体活力激发不够,成果转化承接力有待提升。人才吸纳能力欠强,尖端领军人才依然缺乏。科技投入整体实力不强,资源投入研究产出的效率不高。

三、关于湖南强化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建议

十四五时期紧紧围绕湖南“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在先进制造业的核心支撑作用,着力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着力配套高效率创新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一)强化科技创新在制造业领域的核心支撑作用

1.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由政府主导牵引发布面向智能制造的“揭榜挂帅制”关键核心技术清单,重点攻克自主多模态环境感知、云边优化控制、多机器人协同精准控制作业等关键核心“硬”技术,深入发展先进制造所需的设计和模拟、核心支撑软件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解决轨道交通领域的无接触支承、导向技术、驱动技术等磁浮交通三大核心技术重点解决新一代半导体制造领域半导体晶圆激光制造、半导体晶圆超精密制造等关键技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出湖南贡献。

2.强化科技创新实现核心产业链升级。重点围绕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生物医药、先进储能材料及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产业链,在做强做优上下功夫,固牢制造业核心产业链增强核心产业链环节的协同性能,以核心产业链关键环节为“心脏”,以人工智能建“大脑”、互联网筑“神经”、大数据输“血液”,全面推进产业链各环节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深入挖掘全省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资源与核心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融合点逐步形成核心产业链和配套制造业链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工程机械产业积极融入国家消防、防化大应急体系建设,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通过政府引导四代核电用关键装备、耐辐照机器人、核设施退役治理装备等领域聚力打造一个千亿级的高端核装备产业集群。对接海洋强国战略,以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湘潭经开区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大型海上吊装、大型海上桩基、海上钻探、深海采矿等高端装备培育高端海洋装备产业链。 

3.强化科技创新,实现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深度融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基建推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正加速向建造业渗透,不断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基建与新基建融合发展,走“建造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融合创新之路,实现由传统建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重点推广建筑和城市信息建模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全寿命周期的集成应用,实现从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到运维阶段的信息互联互通、互用互享,提高全产业链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施工时间,降低运维成本;加强物联网和5G技术在基础设施建造和运维阶段集成应用,充分挖掘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管理、智能建造过程管控、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城市运行管理、韧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和潜力。

(二)着力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助推高质量发展

1.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对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等国家重大科研基地和平台的总体布局,集聚全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组建湖南省有重大影响的大科学装置,推进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在生物种业、智能制造、自主可控等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

2.精准对接我省核心发展战略。依托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科研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在生物种业、深海采矿、5G通讯、生物医药、信息安全、能源资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科学布局一批新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在湘中地区扶优扶强一批重大创新基地与平台;在环洞庭湖地区配置一大批与大运量、大耗水、大旅游、大农业、大化工、大环保等产业相关的重点创新基地与平台;在湘西南配置一大批与产业承接转移、民族传承特色文化、山水旅游、绿色农业、医养休闲保健、民族医药等产业相关的重点创新基地与平台。

3.聚焦民生、社会急用领域需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持”的重要指示,“十四五”时期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省级医疗中心,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点攻破核酸适配体等肿瘤靶向药物向临床运用的路径与实验。依托湖南大学、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单位组建肿瘤药物国家级研究中心,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

4.支持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十四五”时期重点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组建国家大数据研究中心;依托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单位组建量子计算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中石化、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在岳阳云溪组建省部共建石化技术国家实验室(中石化与湖南省已签署协议);依托国家月壤防灾备份存储基地,组建国家月壤技术研究中心。

(三)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助推高质量发展

1.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组建1-2支湖南省高水平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技术研发攻关团队,在解决国家卡脖子重大问题发出湖南声音,贡献湖南力量。加大对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的支持力度,强化对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人才和团队的激励,依托重大标志性创新平台,聚集培养更多高层次海内外高端人才。

2.突出“高精尖缺”价值导向。深入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着力引进培育尖端创新团队、企业家团队;实施“引智工程”,在充分调动现有在湘两院院士积极性基础上,吸纳更多省外国外湘籍院士回故乡建家乡,省创新基地及平台可定向与院士“结对联姻”,快速提升创新水平与创新效益。

(四)着力配套高效率创新服务体系,助推高质量发展

1.科学谋划,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高起点做好湖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体制机制带来的关键瓶颈,梳理现有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出台全新的富有激励作用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释放体制、机制、制度的巨大活力。

2.全面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切实落实破除“四唯”要求,更加注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价导向,“十四五”时期除教育、医疗、卫生等特殊领域外,湖南全省全面放开职称评定等现有规定,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职称评定自主权,全面破除职称对于项目、奖励、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限制。把湖南建设成创新人才加快聚集、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先进省份。

3.构建高效优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依托我省丰富的创新资源,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各区域设立企业创新孵化平台、科学城,加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强化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机构职能与职责,组建市场、技术、法律“三维一体”的科研成果转化队伍,打通技术和产业之间的壁垒。

4.构建高效、多层次创新资金支撑体系构建国家部委、湖南省自筹、企业、金融等四方创新资金支撑体系,发行科技型金融债和债务融资工具,推广投贷联动试点支持省新兴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科创企业、高新技术领域项目的子基金;鼓励省、市、产业园区引导基金联动成立天使投资人联盟,引导各类资本积极投资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十四五时期新增各类科创企业1000家,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100家。

5.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十四五时期湖南省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5%,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类支出占比40%。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政府通过税收减免、返回、奖励等方式予以激励,并出台实施细则充分发乎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精彩专题
  • 农工党湘潭市一医院支部组织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 农工党郴州市桂阳活动组赴邓华故居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邮编:410007 联系电话:0731—88880686
    湘ICP备050194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