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履职建言>建言献策

【聚焦两会】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建议:关于职业教育支撑湖南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办公室 作者:王家璐 时间:2021-01-28 00:35:25

近年来,湖南职业教育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十八洞村首倡的精准扶贫思想,全省职业院校共主持或参与乡村产业规划124项、现代农业建设项目137个,开发农业新产品73个,为“三农”解决技术难题268个,推广新技术176项,为湖南省脱贫攻坚、乡村产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工党湖南省委会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湖南职业教育支撑乡村振兴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能完全相适应,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相对较低,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是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需持续培育提升。创新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持续培育,涉农专业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任重道远。

三是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涉农专业布局与区域农业产业不能完全相适应,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重复,部分院校专业杂而全等问题依然存在。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支撑能力,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建议:

1、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多主体育人合力。进一步解决涉农行业企业主动承担办学主体的责任的问题,改变当前涉农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普遍存在依靠用人驱动、短期行为严重的现象,推进现代学徒制,强化涉农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及社会参与办学的动力,进一步完善多元参与办学的制度保障,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加强政府对涉农行业、企业、社会参与办学的激励和引导等措施。

2、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强化职业教育基础性教育地位和政府主要办学责任,改变目前民办比例仍然过大、优质资源匮乏的局面,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及家长送子女就读涉农专业和学生选择涉农专业没有内生动力。建议尽快建立现代涉农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政策调控,优化生源配置,提高生源质量,扩大优质资源,确保涉农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3、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针对涉农职业教育质量难以提升、规模难以巩固、活力不强、后劲不足、人才培养规模和人才结构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的局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内涵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和地位,多措并举扩大涉农职业教育规模,努力实现涉农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供给平衡。

4、进一步打通涉农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通道。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必须形成职业教育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有机衔接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通道,构建起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涉农职业教育体系。

5、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助产业。对接产业发展,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育适应湖南涉农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根据涉农企业发展需求,签订“双元制”合作办学协议,招收新生,开办农业企业班,学生入学即有农业企业准员工身份,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同实施人才培育,4年后学生全部进入农业企业工作。职业院校主动融合、服务地方产业。为加强全域旅游及美丽乡村建设,湖南乡村现代农业专业群对接农业相关产业,积极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全方位服务湖南涉农产业,常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劳动力转移,创新创业等各种培训。让“农”更具活力,通过开展职业农民培育,送科技下乡扶贫、服务“三农”,为山村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产业支持。让“工”更加强劲,通过培训,农业企业工人技能更过硬,待遇更好,企业收益更大。让“校”更有品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职业院校也获得较好发展,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也更强。

6、成立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制订行业员工准入制度,共同研究行业人才规格。鼓励企业主动承担人才培养职责,与职业院校一起深度合作,加强产教融合,更好的培养企业和行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精彩专题
  • 农工党湘潭市一医院支部组织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 农工党郴州市桂阳活动组赴邓华故居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邮编:410007 联系电话:0731—88880686
    湘ICP备050194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