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何祚云委员建议: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文章来源:办公室 作者:刘海慧 时间:2022-01-15 11:36:01按照联合国相关标准,我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预示着越来越多的饱受慢病痛苦折磨的基层百姓,对能够明显改善症状的中医药技术服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中医中人才数量与技术水平却不足以应对这一需求增长。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农工党岳阳市委会主委何祚云建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何祚云调研发现,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人员配备不足。今年岳阳市积极推进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工作,此举将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较大程度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需求,但中医药医师数量仍然不够。以岳阳东茅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单位中医馆目前有3名中医医师,1名为返聘的65岁老中医,2名中医药医师,其中1名为初级职称,1名为中级职称。2名医师每日可服务20-30人,但仍有10余名居民因排不上队而无法享受相应服务。
二是人员水平有限。调研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治疗项目的中医医师只有部分是中医药专业毕业,部分中医医师中医药的诊疗水平有限,疗效较上级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基层医疗机构招聘中医医师以大专毕业生为主,但后者往往因疗效不佳,留不住病人,而病人减少,又阻碍了其职业技能提升,陷入不良循环。
三是高端人才留不住。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聘的高职称、高技能中医药人才,往往因为待遇和职业前景等问题,最终选择跳槽到上级医疗机构或私立中医机构。
四是基层中医药治疗服务存在供需矛盾。基层百姓在寻求中医药治疗时,除了对医师的技术有要求以外,对接受服务的频次和获取服务的距离也有相应要求。如城区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不满意,则往往就近前往上级医院寻求治疗,这又无形加重了上级医院的负担;而广大的乡镇百姓则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随时随地地寻求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不利于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何祚云建议:
一是支持各地市已开展的乡镇医师本土化培训学生中继续开展“西学中”培训项目。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中医医师,并侧重对中医药技能的培养。
二是加大专科中医药专业学生的规培力度。学生在经历规培后,不仅职业技能大幅提升,对基层医生的职业认同感也会增强,更倾向于扎根基层。
三是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专业人才。请省卫健委牵头,与省内开设有中医药专业的医学院校合作,将本地生源学生送到院校培养,并与院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约定学生在学成之后到指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5年以上。请省委省政府鼓励和支持各地市已有或筹建中的医学院校申报和建设中医药专业,并按照以上方式开展本土化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药队伍培养后备力量。
四是多举措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师医师待遇水平。调整物价政策,允许中医药治疗按正常物价标准收费(现行收费标准为正常标准的80%);针对退行性病变导致的颈肩腰腿痛等疾病,调整医保政策允许患者日间住院;将中医药治疗项目纳入门诊报销。通过合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治疗收益来提升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