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彭克俭、李洪强委员:关于加快推进矿涌水治理的建议
文章来源:宣传处 作者:王瑾 时间:2022-01-17 21:00:39
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湖南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常委、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彭克俭教授与民进界别委员李洪强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矿涌水治理的建议》的提案。
彭克俭委员介绍,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小煤矿得到快速发展,曾数以万计。小煤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曾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破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使煤炭工业迈入健康有序、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发展之路,湖南省人民政府针对乡镇煤矿持续开展了采矿秩序清理整顿工作,湖南省煤矿从最高峰时期的13000多处减少到2019年底的145处。煤矿数量从2001年的2122处减少到2019年145处,整体数量上呈现断崖式下降。大量废弃矿山、尾矿库在关闭后开始出现矿井涌水、尾矿库渗水,加剧了矿山污染问题。在环保督察集中通报的典型案中,就有多起矿山矿涌水问题。
一、矿涌水污染的危害
湖南省内的矿涌水污染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煤矿涌水、非煤矿山涌水。煤矿涌水主要为酸性矿井废水,非煤矿涌水主要有铅锌矿涌水、铁锰矿涌水、锑矿涌水、锡矿涌水、铜矿涌水等。两类矿涌水造成的污染主要是pH、铁、锰、重金属等超标。矿涌水污染不仅使矿区内部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还会与矿区周边的地下水联通,使地下水污染范围扩大,还通过机械排水或溢流污染地表水。其危害首先表现在影响动植物生长,Fe2+进入地表水发生氧化,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产生锈红色沉积物,破坏生态景观,其次就是,重金属离子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二、我省矿涌水治理存在问题
一是底数不清。目前我省对矿涌水污染情况底数不清,还未完全掌握我省存在矿涌水矿井的数量、地点、涌水量、污染指标和污染程度等数据;每年都会有矿井关闭,新增矿涌水问题,但未形成上报统计机制。非煤矿井涌水则较为分散,因交通条件较差,涌水一般较为隐蔽,由于缺乏监控监管,多数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二是污染严重。矿涌水含重金属浓度大,对周边环境破坏大。比如洪江市宏亮碳质板岩矿开采公司矿区淋溶水、下游地表水镉浓度均严重超标,矿区淋溶水镉浓度超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26.8倍,下游地表水镉浓度超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11.6倍。
三是治理资金投入大,效果不理想。我省矿涌水治理主要采取污水处理站的末端处里方式,前端控制措施较少,矿涌水雨季和旱季的水量相差较大,相差4~8倍,给后期废水治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资金压力。废水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量较大,没有较为合理的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一般采取填埋,费用较高。娄底利民煤矿,每年运营费用超千万,财政负担很重。
三、矿涌水治理的建议
(1)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开采
矿山开采过程中,开采技术的优劣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采用先进的开采工艺可以有效降低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污染。欧美等发达国家多采用部分开采法进行开采,该方法采用机械开采方式对矿床底层矿进行开采,依靠剩余的上层矿产资源控制顶板岩层的作用,减小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
(2)加强监控预警
建立健全矿山地下水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在矿区及污染较大工厂企业内设置地下水监测井,重点监测重金属含量等特征污染物含量,运用电脑进行实时数据监控,通过定期水样检测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地下水污染,建议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水样采集分析,若发现水质异常,应加密检测和采样分析次数,并及时找到污染方式和途径,确定主要污染来源,并迅速采取修复治理措施。
(3)采取源头控制措施
控制源头是矿涌水治理的关键,掐断涌水通道,可以避免降水和地表水对矿涌水的补给,减少矿涌水量,从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根据国家规定,对污染严重的矿区进行环境评价调查,对可能产生污染的尾矿库、选矿厂、排土场等区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污染物暴露下渗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从源头上控制矿涌水产生及污染。
(4)编制矿涌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矿涌水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专业性强的工作,治理过程的不科学将导致大量人力和经济的浪费,甚至治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目前矿涌水污染防治主要采取“疏、堵、防、治”措施,控制进入矿山的水量或者对矿涌水进行末端处理使其水质达标,最终达到控源、减量和消除污染的目的。可以选择的技术包括源头减量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末端治理技术三大类,在国内外都有成功案例。因此,建议相关单位在调研考察国内外矿涌水治理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编制满足我省矿涌水污染防治的“技术指南”或“技术规范”,为矿涌水污染防治提供监管依据,为矿涌水治理的方案编制和设计施工,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