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聂晓辉代表建议:提高全省育龄夫妻生育意愿
文章来源:办公室 作者:刘君豪 时间:2022-01-18 11:24:06
人口状况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关系千家万户。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为充分了解我省市育龄青年的生育意愿,发现影响生育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及制定配套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全省育龄夫妻生育意愿。湘潭市省人大代表第四小组和湘潭市妇联,对湘潭市育龄人员开展生育意愿专题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范围及现状
1、调查范围
2021年11-12月,围绕“三孩”政策出台实施,前往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社区(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收集不同人群的意见建议,同时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开展生育意愿的线上调研。本次调研共收集调查问卷2543份,调查对象中,18至25岁占比6.53%(166人),25-35周岁女性占比38.07%(968人),35-40岁占比26.03%(662人),40-45岁占比27.05%(688人),45岁以上占比2.32%(59人)。参与调查的人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企业高管和职员、教师、医生护士、个体劳动者、农民、学生等。(图1)
2、调查现状
(1)对国家生育政策的关注度高。社会各界对国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非常关注,据调研统计,调查对象中关注生育政策、了解生育政策人数占比95.71%,不了解的人数仅占比4.29%。(图2)
(2)育龄人员以生育一孩为主。调研对象中暂未生育的412人,占比16.20%,已生育一孩的1362人,占比53.56%;已生育二孩的745人,占比29.30%;已生育三孩的24人,占比0.94%;(图3)。
(3)育龄人员生育三孩热情不高。调查中,想生育三孩的71人,仅占比2.79%。不愿意生育、愿意生育一孩、二孩的2472人,占比97.21%。在线下座谈调研中,35岁以上适龄青年不愿生育二孩;参与座谈调研的人员几乎都明确表态不想生三孩。
二、原因分析
“一孩不想生,二孩、三孩不敢生”问题突出。生育孩子后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成本,均是年轻人不愿生育的主要原因,工作原因、身体原因、社会因素、思想观念的转变等因素也影响着育龄青年的生育意愿。
1.经济原因:孩子养育成本太高。“生孩子不难,但养孩子太难”是调研及问卷调查中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生、养孩子的成本也在逐年提升,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成为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关键。父母总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过高的“养孩成本”,生一个孩子已经身心疲惫,更不用说两个、三个孩子了,让许多已有孩子的家庭不敢继续生育。
(1)教育成本高。双减政策出台后,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父母的教育焦虑,但政策是否能长期坚持且发挥作用,情况尚不明朗。
(2)住房原因。现在的房价虽趋于稳定,一套房买下来要几十万甚至更多。但对于年轻的夫妇来说,尤其是没有父母经济支撑的,多生育一个孩子,经济压力仍然很大。
(3)医疗费用高。
尽管国家实行了相关药品“零差价”、“二票制”、完善药品采购机制,住院病人实行单病种、DRGS付费管理来控制医疗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看病费用,但“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老百姓时常说起的话题。从怀孕到生产,整个孕期的产检、生产时的费用需1-2万,尽管为鼓励生育,很多地方调整了职工医保的生育津贴和医疗费用,而城乡居民医保没有生育津贴,很多人仍表示生不起。小孩子出生后,生病是在所难免,一旦生病,就需要进医院检查、治疗等,孩子从小到大的医疗费用就会降低大部分家庭的生育意愿。
2.时间原因:孩子没人照顾成为育龄夫妻不愿意生孩子的重要原因,工作与生育、照顾小孩相冲突,无法两者兼顾。
(1)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精心教育与陪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现在父母都要工作,老人年龄偏大,小孩教育、辅导作业任务重,一个孩子还好,带两、三个更加身心疲惫,根本不打算生育多个小孩。
(2)生育多胎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生育小孩会花费女性大量的时间,因为怀孕3次,从妊娠、哺乳就共计需要6-7年时间,还不包括以后的成长陪伴,在调研走访中,36.4%的女性认为生育多胎会影响女性职业发展,这个问题在企业女职工身上尤为集中,已经生育一孩、二孩的女职工表示她们产后返岗,原工作岗位无法保留,很多原先在管理岗位的女性因生育原因只能回到一线普通岗位,对事业发展、经济收入有较大影响,没有经济收入,家庭地位也随之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女性的生育意愿。
3.身体原因。
(1)由于原来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第一胎是剖宫产的女性比例高, 现在开放二、三孩政策,再次妊娠发生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子宫破裂等危险增加。
(2)三孩”政策出台较晚,部分有生育意愿女性错过生育最佳年龄,一些育龄妇女年龄偏大,在临床上属于高危人群,由于担心身体健康及生育质量,不得不降低生育愿望。在调研走访中,29.41%的女性因为身体原因不想生育多胎,很多“70后”女性表示,“三孩”政策出台后,她们已错过生育最佳年龄,许多80后大于35岁年龄的女性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不考虑再生育二孩、三孩。
4.社会原因:与三孩政策相适应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1)专业正规的0-3岁婴幼儿托幼机构少。托幼服务是目前民生保障‘短板中的短板’,0-3岁婴幼儿阶段,孩子非常脆弱,需要家人专人照顾,职业女性产假后重返工作岗位,如家中没有老人带小孩,孩子的托管、照料是普遍的现实问题,因家里没有老人帮衬,她们无法兼顾工作和带小孩,只能在单位附近租房、请保姆,仅这两项开支就让工资入不敷出,加上近2年新冠疫情影响,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让她们身心疲惫,根本没有能力考虑生育多孩。
(2)产检及辅助性生殖医疗政策配套不完善。在调查中,51.53%的女性认为国家鼓励生育缺乏相应的政策配套,主要体现在女性从怀孕、产检、生育到产后以及辅助性生殖医疗未完全纳入医保,女性生育保障政策不强。特别是近年来,受饮食、环境、年龄等影响,有生育障碍的人群在逐年增加,不仅影响人口结构,还影响家庭和谐。辅助性生殖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为这些家庭带来了希望,但是目前该技术的治疗费用一次至少是2.5万元,而很多生育障碍的夫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要经过多次治疗才能怀上一胎,高额的费用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
(3)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为疤痕子宫、高龄、高危等孕产妇妊娠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障。
5.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原因。在调研走访中,受访女性都谈到了产后抑郁问题,7.25%的女性因为焦虑、焦躁、产后抑郁等心里因素,导致女性难以平衡家庭和工作。44.89%的女性认为生育多胎分散家长照顾小孩的精力,不利于小孩成长,且生育多孩后,因孩子照料问题需要和老人生活,三代同堂使得家庭矛盾升级,导致夫妻关系紧张。
6.思想转变。
(1)教育水平与育儿理念的进步。受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人受到了现代育儿理念的熏陶,不再用放养模式养育小孩,对待子女生育、教育等都非常慎重,这些人觉得自己无法为子女提供足够的条件,生育意愿会大大降低。
(2)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养老配套不断完善,社保、商业保险意识都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需依靠子女就可以实现高品质的老年生活,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观念弱化,许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生活空间,来追逐自己的梦想。
为此,省人大代表、农工党员、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聂晓辉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尽快落地落实三孩的优惠政策。
1.教育方面:发展幼教产业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对于幼托服务、亲子公共设施等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幼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幼教事业。鼓励和支持党政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社区街道设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并就近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公立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为辅,社区街道托幼机构补充”多层次的托幼体系,帮助家庭分担幼儿照料责任,为适婚适育夫妻提供友好的政策环境,解除职场夫妻的后顾之忧,打消生育顾虑。同时将0-3岁托育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抵扣范围,以减轻家庭育儿经济压力。
2.住房方面。
(1)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继续稳定房价,加强对房价的合理控制,降低房价带来的养孩压力。
(2)向中低收入家庭有生育计划的夫妻在首套房上提供“贷款利率下降”。我国的房价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工资水平,凑齐首付都很难,更不用说还要背负几十年的房贷。通过“贷款利率下降”来降低家庭生育成本,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不愿生的问题,最大限度的保障基本住房问题,减轻生活压力。同时也可为未购房的、多孩家庭的,不分学历高低提供公租房或给予租房补贴。
(3)对三孩家庭更换大面积住房或购买二套住房,在首付、贷款利率,契税要与首套住房相等或降低。对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家庭给予购房补贴。
3.及时制定出台奖励多孩的生育政策。
(1)扩大生育津贴范围,加大生育补助力度。生育津贴主要是职工就业群体,对城乡居民生育期间的保障作用仍然有限,应加大对城乡居民生育期间的补助。适当提高生育津贴标准,对于生育二孩、三孩女性,在现有的生育津贴标准上额外再给与一定生育补贴。
(2)对生育二孩、三孩夫妻实行免费产前检查。
(3)将辅助性生殖医疗纳入国家医保。建议对于有生育障碍的夫妻,在生育二孩、三孩过程中减免部分治理费用,为想生孩子的家庭创造适合生育的社会环境。
4.保障女性职业发展权益。建议国家出台专门的政策保障职业女性就业权益,给予女性人数较多的单位政策扶持,进行财政补贴,保障女性就业公平。
5.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1)提升孕产妇健康管理能力,保障分娩安全。大力实行无痛分娩,减少分娩的痛苦,缓解妇女对生育的恐惧;大力推行产后康复和心理辅导,提高产妇月子期间的生活品质,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升妇女生产后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她们更快的恢复与投入到工作与家庭之中。
(2)提升儿童健康保障能力。应对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规范和支持各市(州)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医院)的建设和运营。
6.树立健康的婚恋嫁娶观念和生育观念。2018年据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如果把生育比做金字塔,一孩才是金字塔的底部,在生育过程中鼓励适龄青年生一孩是基础。因此,要在一孩上下更多的工夫。我们不仅要重点关注二孩、三孩的生育行为,更要重视婚姻行为。应在尊重婚姻自由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使想结婚的人敢结婚、能结婚。党政机关、妇联、团委、各单位的女工委员会要为适龄青年搭建社交平台,提供婚恋机会及咨询等婚姻辅导,帮助适龄青年进入婚姻。加强宣传倡导,在全社会形成适龄婚育的共识,巩固生育友好的社会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