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关于强化各方联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的建议
文章来源:参政议政处 作者:李为 时间:2022-03-16 11:17:11
“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2035教育发展规划目标的重要基石。国家不仅多次强调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杜会地位”,而且专门制定《教师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应享有的权利和待遇,确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要求全社会尊重教师。近几年,一直在热议关于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问题的话题,那就是大家普遍觉得教师这个原本应该得到社会尊重的职业,反而地位不高。造成当前教师社会地位下降,不被尊重的原因主要有: 社会风气物质化。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大多数人只注重物质利益,为了金钱无所畏惧。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不求回报 “春蚕”、“蜡烛” 的教师不受尊重也就理所当然了。 家长观念复杂化。现在大部分家长对教师又尊又畏,一方面觉得孩子交给老师,一定要“讨好”老师,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多些关注,另一方面,又对老师不认可,这里不好,那里不满意。所以时常会爆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其实都是一些小事,但却足以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 孩子行为任性化。现在的孩子,家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都是娇生惯养,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受不得挫折,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在老师管教和批评甚至体罚后,会有很过激的行为,甚至于对老师进行谩骂殴打。加之在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氛围的前提下,孩子对老师更会缺乏尊重。 教师师德趋淡化。当前在教师的队伍中也存在极少数教师缺乏师德的情况,比如根据学生家长的送礼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区分,强迫学生购买指定的学习资料或参加自己的补习班,甚至于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多起教师猥亵学生的案件,这些事情也严重影响着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待遇虚拟化。教育部一直在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水平,教师的工资应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很多地方还是没有落实,也正是因为工资待遇不高,才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有偿补课、接受家长的“礼物”等,使得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更加不好。 宣传“正”、“负”失衡化。近几年来,舆论媒体宣扬教育方面时,疲乏无力,因为优秀教师的正面报道没个别教师的负面新闻吸引公众眼球,不会带来那么多流量而忽视。如“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教师的尊严,可是对于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老师的宣传力度,还不如“刘跑跑”出名。关于教师的负面报道接踵而至:教师打学生了,教师违规补课了,教师乱补课、乱订资料了、甚至乱排座位都被处理了……师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师负面报道满天飞,致使很多人认为为师者道德败坏,随意指责教师成为趋势。教师职业获得感越来越差,工作积极性变差,社会地位越来越低! 基于以上原因,建议特强化各方联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让尊师之意、重教之心化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让广大老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最终强师而兴国。 一、落实教师待遇。要不折不扣落实教师待遇。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补齐短板,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实现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使教师能够安心在岗从教。同时要坚持正向激励,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办学的骨干力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荣誉感、获得感、成就感。 二、提高师德水平。随着“依法办学,依法执教”的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也需逐步纳入法制的轨道。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师德教育,注重师德宣传,推进工作创新,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学校创造平等宽松的管理环境,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性,不断唤醒教师的专业意识,不断深入加强教师传统精神的引领,倡导教师的奉献性和自觉性;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师德荣誉等级制度,探索教师对学生失范行为合理惩戒办法,家访等相关制度,积极引导教师正行风,端师德。 三、拓深节日内涵。教师节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教师职业、增进教师修养、鼓励教师育人。在教师节前后社会会宣扬优秀老师的事迹、举行“谢师恩”的活动,但是这些更多的是停留于形式,停留于一时,就像一阵风吹来不留丝毫痕迹,对提高教师的获得感和社会地位效果不大。教师节最好的福利,应该是全社会一起提高对教师职业和工作的尊重,一起理解教师的辛苦付出!教师节之外,老师还是处于“地位不如摆地摊的、学生瞧不起、家长鄙视”的尴尬境地。尊师重教不应只是在教师节这一天,也不应该仅仅是这几天时间的情感输出,而更应成为一种制度、一种常态。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教师的正面宣传力度,在世人心中重塑师魂,让社会理解并尊重教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这将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发展与前途。各媒体在监督教师不良行为,批判负面典型的同时,更多的把一些好的、优秀的教师宣扬出去,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正”、“负”平衡才能和谐共生。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要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尊师活动,大力弘扬优秀尊师文化,引导社会各界感念师恩、礼敬教师,营造尊重教师、理解教师、支持教师、关心教师、爱护教师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