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关于充分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建议
文章来源:农工党郴州市委会 作者:侯建华 时间:2022-04-11 15:57:18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刚出台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林业大有可为。为充分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们建议:
一、 重视林业在保障乡村水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农村水资源短缺引发的饮水困难和农业用水严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净化水体方面的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洪涝、干旱灾害频发。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充足、优质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作支撑。建议加强村落风水林(护村林)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多数风水林分布在村落的后垅山,可以保护村庄免受地表径流的侵蚀,有效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确保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常年供给。引导村民发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环村地带种植风水林,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挂牌管理、加强森林防火等方式加强风水林的保护,确保乡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水资源丰盈。
二、开展绿化美化,打造留住乡愁的生态宜居乡村
村庄绿化美化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农村整体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吸引流失人口回归乡村。开展乡村绿化美化,首先要注重乡村自然生态的保护,加强古树名木、风水林的保护,做到不开山、不填塘,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体现乡村本土特色。不断优化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可结合农村空心房整治,加强村庄土地整理,建设一批小微绿化公园和公共绿地,为村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引导村民开展四旁绿化,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空隙种植经果林和景观林,打造瓜果飘香、四季有景、具有田园风光的乡村美景。倡议典型引领、全民参与的模式,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
三、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乡村振兴需要良好的产业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建议科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推动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乡村民宿等第三产业,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要注重品牌和线路的打造,依托森林旅游资源,融合各类乡村、文化、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专线。丰富林业生态价值实现途径,拓宽林农增收致富渠道。建议提高公益林、天然林的补偿标准,扩大乡村生态护林员的就业岗位,提高生态护林员工资标准,让护林员通过守护绿水青山获得工资性收入。针对当前多地由于生态环境好转,鸟类、野猪等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导致经济林果和农作物受害严重的问题,建议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赔偿制度,由政府设立专项赔偿资金,对受害主体进行赔偿,提高群众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四、弘扬生态文化,引领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可增强乡村德治的能力和水平,利于实现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目标。鼓励引导乡村制定村民公约、护林防火公约,将植树造林、风水林管护、古树名木保护、野外用火管控、护林员巡护等内容写入其中,并明确违反公约的处罚措施,形成生态道德准则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培养村民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习惯。
五、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城乡要素大循环
乡村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源在于大量资源要素的流失,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均呈现由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特征,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促进城乡间的资源要素有效流动。建议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在明确林地承包权的情况下,根据村民自愿的原则,将承包到户的林地折算成股份,由村集体代持,用于规模化经营或将林地经营权统一流转,吸引有能力、有资金、有技术的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生产,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乡村聚集,林地经营或流转所得收益按股份向村民分红。实施生态产品需求侧改革,提高公民对森林和农林产品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引导市民扩大生态产品的消费,打通林农生态产品从乡村流向城市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