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关于推进我省涉农职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文章来源:参政议政处 作者:王家璐 时间:2023-01-16 19:55:19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农工党湖南省委会提交了关于推进我省涉农职业教育改革的集体提案。
2021年,我省有84所高职院校开设涉农专业点187个。近两年,全省高职院校参与乡村产业建设项目超过600个,中职学校为乡村解决科技难题220余项、开发新项目340余项。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与安全类、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农业生物技术类、食品药品与粮食类等专业大类。部分高职院校承担了专科层次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工作,2021年定向培养农民大学生9844人,定向生将回到生源所在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成长为“永不撤退”的乡村建设领路人,在乡村振兴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农工党湖南省委会调研发现,我省涉农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标准不一。我省中职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7421人,占比42.27%(国家标准不低于50%),存在“双师型”教师培育渠道不畅,教师缺乏实训的时间和场所,学校的培养激励措施尚不完善等问题。
二、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内容不合理。现阶段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基本是在高职高专原有教材上进行删减的,或在其他传统培训教材里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实践内容,因而绝大多数教材还是以学科为中心,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与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如:在园林植物修剪、农机具修理项目中,有些学生通过了科目考试,但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操作。
三、涉农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尽管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已呈现基本协调态势,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影响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涉农专业点数与招生数不足;涉农专业点招生人数不合理;涉农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够匹配,如:有的地方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53.4%,但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业技术类却未设专业点;有的地方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近50%,但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业技术类招生仅占20%。
为此,农工党湖南省委会聚焦“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善“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发展制度,增强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认定证书具有时效性,建议取消“双师型”教师的一证定终身制度。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引入机制,在引进教师时,打破唯学位、唯学术倾向,重视生产一线实践经历,对近年获得本专业相关专业职称或执业资格证书,一线实践经历丰富,能兼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人才,在引进时应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二是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保障制度,重点探索建立校地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改革教师晋升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建立适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提高的晋升制度,对薪资进行合理分配,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二、改良传统教材,创新教法,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一是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把基础内容与农学实践相结合,构建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二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三是广泛开设农业要闻、示范模式、示范基地、推广动态、示范成果、实用技术、网上课堂等,开发远程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及相应的网站,实时获取大田温度、湿度等重要农业数据,为科学研究和生产管理提供依据。
三、面向市场需求,优化涉农专业布局。一是适应电商平台、订单农业、农村康养旅游等业态发展,增加农村金融、农村电子商务、农技推广、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现有课程对服务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提高供需两端匹配度。二是鼓励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模式,深耕专业性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