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姚媛贞委员:关于加强我省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建议
文章来源:参政议政处 作者:唐雯静 时间:2023-01-16 22:03:04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常住人口6644.49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20万,占总人口19.88%,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984万,占14.7%,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19)、《“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2022)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我国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湖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湖南省政协委员、张家界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张家界市委会主委、张家界市人民医院院长姚媛贞反映,在张家界市基层调研中,发现公办养老机构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就医困难。在走访中发现,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身体状况大部分不佳,尤其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常身患多种慢性病,常见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胃炎、脑卒中、关节炎、白内障等,但受经济条件等原因的限制,特困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费每人每月才600-700元,仅够维持日常所需,而医保政策对于就医和购买药品报销比例为70%,其余30%需要自付,对特困人员报销比例为90%,但仍有10%需自付,这对特困老人和公办养老机构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致使其可能未进行规范治疗和规律服药,身体状况愈发恶化。
二是养老机构财政投入不足,服务水平较低。养老机构内入住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难以沟通、管理难度大,有的老年人还需要专人护理。社会对乡镇地区的养老机构关注度不高,政府财政投入比例较低,多数机构还存在消防、食品、住房、燃气取暖、地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老年人活动场所、文化娱乐设施设备有限,欠缺丰富的娱乐活动。走访中还发现养老机构内普遍护理人员数量少、年纪大、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照护技能,且缺乏统一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老年人出现意外时,无法开展第一时间急救。
三是养老机构散小弱危,管理机制不活,资源浪费较大。在走访中发现,公办养老机构比较分散、床位数量较少、缺乏专业照护区域和设施。进一步了解,大多数公办养老机构由当地政府举办和管理,一方面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不足,条件较差;另一方面因机制不活,闲置的床位较多,造成公共资源浪费。同时,部分社会寄养老年人也反应养老机构定价过高,给家人造成了经济负担,从而致使其心理负担沉重。但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养护成本很高,财政保障乏力,社会寄养人员对服务、收费的期望值存在较大矛盾,机构存在较大运营风险,对社会寄养人员能不收就尽量不收。
为此,姚媛贞委员建议:
一、全面开展养老机构慢性病调查。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开展慢性病调查,了解老年人具体患病情况,建立详细完善的健康档案。
二、完善医保政策,提高特困供养人员医保报销比例。加强民政、医保、医疗机构三者之间联系,医保部门提高特困老人住院及购买药品的报销比例,养老服务相关指导管理部门不定期随访了解各地区养老机构现状,协调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普查、日常生活指导,用药指导等相关知识。对于慢性病治疗的基本药物采取基本保障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专人负责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确保养老机构内老年人能够做到及时就医,降低疾病所致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使其安享晚年。
三、加大养老机构服务供给力度。摸底全省各养老机构所配备的护理人员状况,适情况增加护理人员配备;与医疗机构协作,加大对护理人员培训力度,要求熟悉各项操作流程,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建设养老服务的义工队伍,实行义工注册制度,形成专业人员引领义工的联动工作机制;提高护理人员薪资待遇,按照规定的比例,给予福利性、公益性养老机构适当的事业编制,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各养老机构根据经营性质、面向人群,配备相应的的户外运动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等,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轻松、安全、愉快的户外运动场所,帮助老年人强身健体,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及致残、致死率。
五、加强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了解各养老机构收费标准,适时给予调整,避免定价过高阻碍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养老。政府部门加强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和深化改革,通过政府投入场地和房屋、免缴租金、加大补贴力度等优惠政策,引入社会资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福利制度,开展基本养老服务补贴,适当提高特困老年人生活标准和公办机构运维经费保障水平,提升养老机构人员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