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童巧珍委员:关于推进湖南省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来源:办公室 作者:罗琪 时间:2024-01-25 23:10:03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1.9亿,比上一个10年上升了5.44%。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社会。2030年或将是我国老年人数量多过少儿数量的拐点,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根据不完全测算,当前每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元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
在湖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湖南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委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食用百合龙山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童巧珍介绍:中医“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与康养理念不谋而合,中医药是与康养产业最为直接相关的资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鼓励中医药与康养紧密结合,围绕以中医药资源为核心的康养模式搭建服务平台,支持项目购买以及人才培育储备。中医药康养产业虽然市场广阔,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是产业规划滞后。中医药康养领域由于产业链较为完整、投资周期长但抗风险能力较低,且项目开发需要专业运营团队进行指导,投资风险较高,目前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资本运营模式。该类项目落地时,也很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导致项目难以推进。
二是人才储备不足。由于医养结合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可程度低,导致不仅低层次服务人员招工难,高层次管理人员更是难以寻觅,甚至没有技术和学历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少数该行业专业人才对自己的专业不认可,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很多成绩优异的医护专业毕业生不选择或者很少选择养老行业的原因在于工资收入偏低,而且照顾老人远比照顾普通病患要困难、繁琐很多。
三是政策推送不精准。医养结合的准确定位是医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对医养结合机构定位模糊、理解偏差,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导致政策推送不及时,不精准,对于吸收民间资本,依靠市场驱动,重视不足。
四是宣传力度不够。“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尚未彻底打破,大部分老年人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差,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传统养老观念难以改变。受医保控费的影响,中医药医保优惠政策被取消,有的中成药不能被报销,部分中药和深受广大百姓认可和参与度较高的康复理疗(比如针灸理疗等)等非药物疗法不能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一定程度影响了老百姓中医药就诊的积极性。
为此,童巧珍委员建议:
一是政府统筹,逐步规划医养基地。城市建设应划定倾向于老年人的功能社区。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行业准入,建议采用医疗机构“双资质”模式。放宽城市户口落户政策,促进人口流动。
二是高校作为,加强人才培养培训。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增设健康和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招生规模,适应行业需求。鼓励中医药类高校大力开展医养结合领域培训,统一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本。积极引导中医药类职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医养结合服务。
三是行业监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配合行政体制改革,分解合并相关行政部门机构职能,使医养结合的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理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管理机制;改进医养结合机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将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军医养产业,积极推进把健康养老、健康保健、康养的一些内容纳入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