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宋奎代表建议:支持湘西州建设武陵山区域医疗中心
文章来源:参政议政处 作者:王家璐 时间:2024-01-27 16:46:10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农工党党员、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兼血液内科主任宋奎建议:支持湘西州建设武陵山区域医疗中心。
宋奎代表介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我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现辖7县、1市、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115个乡镇(街道),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0.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5%,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和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是革命老区,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理念首倡地,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成为国际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和新时代红色地标。2023年末,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49个,其中医院7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61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个、其他卫生机构30个。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32家、一级和未定级医院共36家。医院按类别分,综合医院38个、中医医院9个、中西医结合医院3个、民族医院2家,专科医院18家。医院按举办主体分,公立医院23个、民营医院47个。是全省两个在辖区内只有一家三甲综合医院的市州之一。
宋奎代表表示,由于湘西州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受地域、经济和资源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均落后于发达地区,近年来,更是逐步拉大了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全州除州人民医院外,8县市的县级医院均未达到三级医院标准,优质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缺乏优势学科、重点特色专科,人才引进难与流失严重并存,州内重大疾病患者就医流出多的现象十分突出。
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明确提出:“鼓励国内一流医院与革命老区重点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合作共建医联体”。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22〕527号),积极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从试点逐步转向面上推进。鼓励从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输出医院,向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薄弱地区输出优质医疗资源,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准的科研创新与转化平台,培育一批品牌优势明显、跨区域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医疗集团,更好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时,经认真研究论证,湘西州决定依托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为主体,整合全州优质医疗资源,建设武陵山片区区域诊疗中心。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州内唯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中南大学湘雅二院高质量发展合作单位。功能辐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20多个县市,覆盖各族群众770万余人。医院占地492亩,业务及辅助用房面积27万多平方米。定编床位2000张,可开放床位3000张。现设科室108个,其中职能科室23个、临床医技科室85个。现有在职职工2835人,其中博、硕研究生353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488人,签约博士及国内知名专家4人。目前能常规开展复杂颅底肿瘤显微手术、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烟雾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等手术,但在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等大病救治方面技术水平离省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亟待提升。
因此,宋奎代表建议: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支持湘西自治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建设(或合作共建)武陵山片区区域诊疗中心。充分发挥湘雅医院在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紧紧围绕解决区域内群众急需、医疗资源短缺和异地就医突出问题,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要求,以肿瘤、神经、心血管、呼吸、创伤、骨科等为重点学科群建设为引领,建成集医、教、研、管为一体的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成为辐射湘鄂渝黔四省边际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到2028年基本实现诊疗技术、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与湘雅医院同质化,实现湘西州心血管、呼吸、神经、外科、肿瘤等重点疾病疑难重症患者外转率下降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