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田海清委员建议:规划省级黄精产业龙头示范区打造“湘黄精”品牌体系
文章来源:宣传处 作者:胡鹏 时间:2024-01-27 17:48:39在湖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常委、农工党益阳市委会主委田海清表示:黄精是近年来新兴的保健养生名贵药材,医谚中就有“北有人参,南有黄精”的说法。随着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黄精鲜货原料长期供不应求,2022年鲜货原料缺口达11万吨,而且,近五年来,行业销售年均增长10%,2024年全国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70亿大关,具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前景。
湖南作为我国多花黄精主产区之一,2022年黄精产业产值36.46亿元,主要集中在益阳、娄底、怀化等地。其中,益阳种植面积8.7万亩,综合产值9.1亿元,占全省产值的四分之一。目前,益阳市已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30个,在标准化种植推广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全产业链累计拉动社会资本近20亿元,辐射带动12.8万农户增收致富;益阳“安化黄精”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一定的品牌基础;益阳市安化、桃江、赫山等区县预计有72.34万亩待开发山地适宜黄精种植,预计综合产值将达到86.81亿元。
但随着多花黄精种植门槛降低,未来5-10年,行业竞争将愈发激烈,湖南黄精产业要“由大做强”、拼抢全国市场份额,亟需突破一些瓶颈制约:
一是地域品牌引领力不大。湖南黄精产业分布广泛、相对分散,没有出现安徽九华山等相对明确、具体的龙头产区,益阳、娄底、怀化等地市黄精产业还处于各自为战、甚至同质化竞争的阶段,很难形成围绕龙头产区、核心标识分工协作、差异发展的合力。
二是行业标准约束力不强。一些速生、低质量品类种植门槛低、产量高,短期经济效益可观。但目前省级行业标准约束力不强,统一的认证、分级标准没有建立,这部分黄精原料不做任何区分进入市场,不仅进一步拉低了整体产业的利润空间,也会让湖南黄精产业整体形象、各地市黄精地域品牌竞争力大打折扣。
三是产业配套支撑力不足。在品牌宣传方面,各地市仍以企业宣传为主,个别政府主导的黄精文化宣传也侧重于突出地域特征,品牌宣传层级低、渠道少、覆盖面小;而湖南黄精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目前也缺乏“一起讲好黄精故事”的素材和基础,往往导致本土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甚至需要“贴牌上市”“借壳上市”。
对此,田海清委员建议:规划省级黄精产业龙头示范区,从高质量种植示范、体系化品牌认证、细分化产业梯队三方面着手,以“湘黄精”为主题,做大品牌引领合力、做强标准约束力、做足产业支撑力。
(一)建设千亩高质量种植示范区。以益阳、娄底、怀化等产业聚集区为中心,划定重点连片示范区,支持地市开展高质量种植推广、原料分级认证、现代化品种选育等试点工程,围绕药效药性,提升示范区黄精原料品质,规范黄精种植技术;在连片示范区外,由各地市、县区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对符合条件的基地,纳入示范区范畴。通过试点、创建,逐步形成省级“高质量黄精种植技术规程”“黄精选育品种目录”“黄精鲜货分级认定标准”等技术参照指标,作为示范区创建的硬性标准。同时,在重点连片示范区内建设现代化、标准化的种苗繁育基地,构建完善的标准化种植组培体系,面向全省推广,逐步建设千亩以上的高质量黄精种植基地,以质取胜,抢占全国原料市场空白。
(二)打造“湘黄精”行业品牌认证体系。区别于以品种为名的“滇黄精”、以核心产区为名的“九华黄精”,省内原有“安化黄精”等地域品牌,统一加冠“湘黄精”或其他标识,打造涵盖原料、加工全流程的品牌认证体系,引领各地市黄精产业通力合作、出省作战。在原料方面,依托龙头示范区建设,按种植模式、种植年份等,对原料进行分级认证,鼓励农户、企业选用优质品种,采取生态作业,提升原料品质,同时,为加工企业提供详细原料信息,让企业对原料产地、在山年份、种植模式等信息等一目了然。在加工方面,在示范区内选取企业,试点加工产品原料可追溯认证编码,并将加工工艺标准化、可追溯化逐步纳入龙头示范工程,规范龙头企业加工流程,力争让“湘黄精”标识成为“选料扎实、加工考究”的代名词。
(三)构建三产融合、差异化、特色化产业梯队。在示范区内,引导各地市、县围绕“湘黄精”主题,因地制宜、市场为先,开展差异化品牌打造,形成三产齐备、品类丰富、各具特色的湖南黄精品牌梯队。推进种苗繁育基地产学研一体,突出原种保育、新品种开发,打造全国黄精种苗库;支持探索仿野生种植,建设湖南黄精野生原种保护区;支持具备技术条件的企业开发美妆、保健产品,实现龙头企业“一企一品一特色”;鼓励物流、包装、设计、文创等配套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与健康相关联的中医药行业也正在提档加速,黄精产业在多个层面将迎来质的飞跃,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以龙头示范为牵引,打造“湘黄精”品牌体系、产品梯队,拼抢百亿级新兴市场,努力书写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黄精”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