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自身建设>农工文艺

范仲淹:忧在人先乐在人后的人生最美

文章来源:郴州市委会 作者:袁光校 时间:2024-06-20 11:40:06

提起范仲淹,世人首先想到的是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特别是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大家更是耳熟能详。殊不知,当你深入了解这位历史名臣,你会发现,范仲淹堪称古今第一完人,他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教育家,在道德上也是几无瑕疵。

范仲淹是寒门出贵子的典范。他幼年丧父,后因母亲改嫁到一户朱姓人家,遂更名朱说,直到28岁,他担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一个比七品芝麻官还小的“从八品”,才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范仲淹早年的求学之路颇为艰辛,因家境贫寒,每天只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稍长,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终于在26岁这年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他充满传奇的仕宦生涯。先由广德军司理参军起步,后历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宋夏战争爆发后,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西北边事稍宁后,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每任职一地,范仲淹总是夙兴夜寐,朝夕在公,其任上政治清明,政绩显赫,政声昭著。在泰州,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后世称之为“范公堤”,海堤建成后,“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至伤稼”,以堤分界,东边产盐西边庄稼,堤内百余里间,泻卤之地尽复为良田;调任苏州,值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任职开封府,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在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感日增。

范仲淹为官,既能为民办实事,又敢于谏诤言。鉴于当时吏治不张,人浮于事的积弊,范仲淹向朝廷呈上万言书《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对于章献太后垂帘听政,范仲淹冒着杀身之祸分别上疏仁宗和太后,请求还政仁宗;1030年,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即使在地方任职,虽“处江湖之远”,范仲淹也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多次上疏议政,如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对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经过严格考核,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除淘汰,一批务实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状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开始有了起色。但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1045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不仅政治才能卓越,军事才能也非常卓著。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多次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并准备集兵攻打延州,就是现在的延安。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仁宗皇帝急召范仲淹,升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时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根据“敌之寡众”分别出战。一举击溃入侵之敌,相继收复被西夏占领的城池。延州之危解除后,范仲淹改知庆州,直接与西夏短兵相接。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与宋交好。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西夏军进犯 ;同时,修葺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其余部族安心归附宋朝。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范仲淹虽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但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积极防御,构筑城寨、工事、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坚固战略防御体系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严明军纪,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正是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军事策略,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始得安宁。

因为有早年艰辛的求学经历,范仲淹深知办学的重要性。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闲居商丘南京应天府被时任南京留守的晏殊邀请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应天书院是范仲淹的母校,在这里,他主持教务,训导督促学生有法度,并且以身作则,勤劳恭谨。他倡导学生要养成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教学要结合时事政论,不要埋头于书斋,在范仲淹的努力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他“学以致用”、“先忧后乐”、“言传身教”、“以德为先”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范仲淹不仅治学严谨,治家同样如此。他经常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清廉俭朴。一次,范仲淹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途中碰见熟人,得知其正逢亲人离世,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仲淹得知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满意,并夸奖他做得对。

除了政治、军事和教育方面的成就、范仲淹更是开一代文风的宋学宗师。他的文章融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其名篇《岳阳楼记》更是冠绝一时;他的词既苍凉豪放,又兼细腻婉约,题材也是相当广泛,有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借景抒情的《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还有深表对底层劳动者同情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一生留下诗词文赋三百多首(篇),可谓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1052年 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去世后,同时及后世对其多有褒彰:欧阳修“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韩琦称其“宏谋大策,出入仁义,朝思夕虑,条疏深切”;王安石誉其为“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蔡襄赞其“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苏轼褒之“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黄庭坚以及明朝的方孝孺况钟等均评范公为“当时文武第一人”。古今人物中能得到众口一词高度褒扬如范仲淹者鲜有几人。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颠扑不破的常理。范仲淹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是性情中人,他自己也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有过儿女私情,曾以胭脂寄给未成年美少女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他也发过牢骚:“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也正是这些“瑕疵”,使范仲淹显得不那么僵硬冰冷如戏曲脸谱,反而更近人情,更接地气,更为真实。

精彩专题
  • 农工党湘潭市一医院支部组织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 农工党郴州市桂阳活动组赴邓华故居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邮编:410007 联系电话:0731—88880686
    湘ICP备050194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