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建议:促进湘产道地药材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参政议政处 作者:王家璐 时间:2025-01-15 13:03:03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农工党湖南省委会提交了关于促进湘产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的集体提案。
我省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资源共计4123种,居全国第二位,中药材存储总量1200多万吨。中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中医药产业已形成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贸流通、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全产业链,年产值1091亿元。近期,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的公示,35种药材入选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农工党湖南省委会调研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少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中药材种植属于农业范畴,遇上极端天气,种植的中药材可能导致药农血本无归。目前,没有像蔬菜种植那样享受农业保险;药材基地的建设,无论大田还是林下种植药材,都享受不到国家种植补贴。药材品种大多为多年生,投资比较大,回收期长,种植药材与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仅在补贴上就相差巨大。
二是缺乏地理标志保护的紧迫感。地理标志被誉为特色产品行销市场的“名片”,以地理标志保护道地药材是最为恰当的一种市场营销工具。而我省各大政府网站目前没有专门介绍湖南地理标志保护的版块,更谈不上与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保护有关的版块存在,即使在“国家地理标志网”也难觅湖南道地药材的踪影。四川、云南、贵州等中药材资源大省对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保护则相当重视,有专门的道地药材发展条例等。
三是品牌推广宣传力度不大。对第一批入选的道地药材原料药缺乏凝练和系统规划,资源保护与有效利用矛盾突出。“湘字号”药材品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知名度远不如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淮药、浙药、关药等,没有得到业内人士和市场的广泛认同,没有形成品牌实力。
为此,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建议:
一是释放政策红利,推动培育“湘字号”中药材。
道地药材的种植属于中药农业范畴,将其纳入农业保险,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保证灾后重建的速度和质量;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林下经济发展给予扶持,鼓励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并遴选一批道地药材开展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和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优境”“优形”“优质”“优效”的湘产道地药材,打造“湘字号”道地药材品牌。制订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大力推进中药材林下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扩大优质道地药材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二是提升生态中药材质量安全,打造优势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
开展道地药材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加大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培育生态道地药材优质种子,确保“基原纯正”。同时,从道地药材种子源头上做好质量追溯管理,构建“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的道地药材质量溯源体系。针对我省重点优势品种和优势产区,创建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生态道地药材区域品牌,同时将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相结合,打造优势生态道地药材品牌,确保“根正苗红”。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确保道地药材产业兴旺与高质量发展。
利用现有植物园及种质资源圃,从道地性人文因素、地理标志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物遗传资源等方面,完善我省道地药材传统知识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深入挖掘其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进植物新品种、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保护专利权与植物新品种权等,护航中药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我省道地药材产业创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