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刘保湘委员:建议积极推行“免陪照护服务”
文章来源:社会服务处 作者:王晓光 时间:2025-01-16 16:28:00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困境,2024年10月,国家医保局发布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新设“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天津、浙江、福建等地率先启动免陪护护理或无陪护病房试点。
考虑到我省对“免陪照护服务”整体呈现“需求迫切且增长快速,各地不平衡且发展不充分”态势,湖南省政协委员、常德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常德市委会主委、常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刘保湘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建议积极推行“免陪照护服务”。
刘保湘委员介绍,截至2023年末,湖南省总人口656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1460.4万人,占22.23%(常德26.47%), 65岁及以上人口1081.3万人,占16.46%(常德19.16%)。作为人口老龄化全省之首的常德已进入“超老龄社会“,常德市一医、一中医和湘雅常德医院3家三级医院(以下简称“常德3家医院”)2024年住院患者约20万人。调查表明,多地采用“以招标方式确定社会化、市场定价的第三方陪护公司进行管理,并收取一定费用”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也遭遇“三难”困境:
一是陪护质量难保障。首先,未建立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服务质量和体验差异大。其次,陪护公司缺乏有专业背景的管理者,难以科学管理陪护人员。第三,对陪护人员的选拔标准不严,缺乏系统的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导致陪护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参差不齐,“黑陪护”处于监管盲区。第四,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惩戒机制,陪护人员认为“端屎端尿照顾人的活与薪酬待遇不成正比”,没有职称评定晋升通道,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是陪护人员难如意。首先,数量少。常德3家医院2024年陪护人员中,有陪护公司管理的450人,无公司管理的“黑陪护”约300人,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其次,年龄大、专业技能不足。陪护人员由陪护公司自主招聘、培训、管理,医疗机构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指导,监管作用有限。50岁以上陪护人员占80%,大多数学历较低;持有护理员证的比例极低;对一体多病的老年人,没有能力进行专科护理和康复护理,存在意外风险。
三是陪护支出难承受。陪护费普遍为每天280元至320元,“黑陪护”价格略低。常德3家医院2024年住院患者聘请陪护公司陪护人员的有2056人次,共计50000天,约占住院人次的1%,按最低市场价280元/天计算,每人陪护支出约6800元,对普通家庭而言支出压力大。
为缓解上述困境,刘保湘委员建议:
一是提高站位,认真落实“免陪照护服务”。
积极对接国家医保局,落实推进“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的实施。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陪护过程中出现的伤害责任,参照意外伤害处理。
二是规范管理,保障陪护双方正当利益。
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让服务与监管“有据可依”,确保陪护服务质量和体验的一致性。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让服务与监管“有据必依”:陪护公司设立资质中要求引进有医疗护理背景的管理人才;制定陪护人员选拔标准和入职培训流程,逐步优化陪护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技能;建议职业技术院校开设陪护专业。
三是保障激励,促进陪护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强收费价格管理。结合地区物价水平,通过政府指导价管理,在“保障陪护人员合理收入”与“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两者间找准平衡。根据照护等级和不同需求,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等服务。建立完善绩效评价与激励惩戒机制。参照技师职称序列进行晋级晋升,提高积极性和整体质量。搭建患者信息管理平台和护理服务沟通平台。促进患者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护理服务的信息化沟通,为制定个性化照护计划提供依据。患者及家属、照护人员和医院,通过平台方便实时沟通,增进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