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姚晨姣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省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引领带动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社会服务处 作者:王晓光 时间:2025-01-17 19:37:40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湖南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姚晨姣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省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引领带动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
据姚晨姣委员介绍,2023年以来,湖南省提出聚焦健康医药生产、健康器材制造等领域,推进健康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大健康产业培育成湖南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省会强是基本要求,省会强才能全省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之一就是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长沙生物医药产业是基础和关键。近几年来,长沙市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企业总数达到170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备案企业1068家(产品注册人1599家),比2020年翻了近四倍;药品品种有1900多个,其中医疗器械注册备案产品10962个,比2020年翻了近八倍。产业集聚加速,已基本形成“2区+7群”多园集聚发展的长沙市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已涵盖中药、化学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等制造板块以及医药物流、外包服务和医疗健康等服务板块。
姚晨姣委员认为,长沙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堵”点和“难”点:一是政策落地难。虽然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但缺乏有效的协同推进机制,政策执行打折扣。如科技部门曾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产品应用的“两型政策”和支持医疗器械创新的政策,因涉及跨部门协同推进,存在部分政策实施“碎片化”“空心化”现象。此外创新产品进医保难、办理医疗收费项目难、产品“推广应用难”等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数据统计难。不同部门对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数据收集与统计自成体系,标准迥异,口径不一。如统计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市场监管部门依据注册登记信息,税务部门侧重于纳税主体,科技部门又从研发资质角度衡量,各方数据相互矛盾、无法通用,使得难以精准把握产业全貌,决策缺乏精准数据支撑。三是创新“瓶颈”没有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滞后。目前,长沙市仅有三类医疗器械产品77个,占产品总数的0.77%,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9家,占全市许可备案企业的1.78%。二类三类医疗器械创新产品也仅有26个,进入创新审批通道的44个。全市医院、大学现有医疗器械专利、发明1万多件,但转化率低,不到3%。四是产业资源分散。多个园区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在培育,相互协同、抱团创新发展不够,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情况。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有效的统筹联动,高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无法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姚晨姣委员建议:
一是优化大健康产业链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优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链办公室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定期组织跨部门交流活动,如产业发展研讨会、问题解决经验分享会等,增进部门间了解与信任,营造主动沟通、协同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与共享。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打造一体化政策、信息平台和信息共享数据库,涵盖政策法规、企业信息、科研成果、审批进度、临床试验资源、数据上报等,实现政策发布、解读、查询、申请等功能一体化,各部门按权限实时更新、共享数据,不同用户可一站式查询所需信息,实现信息互通、高效协同。联合制定生物医药产业数据统计规范和安全规范,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安全。
三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激励约束机制。设立跨部门协同专项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奖励成功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团队或个人。在产业发展大会、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场合公开表彰,给予职业发展激励。详细梳理生物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跨部门协同事项,明确各部门的主体责任、配合责任,以及每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完成时限,制定成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同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把跨部门协同成效,如:协同项目的完成进度与质量、问题解决的效率、产业发展关键指标等提升幅度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量化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