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建议:整合优势资源将湖南打造成中非新能源领域合作高地
文章来源:参政议政处 作者:王家璐 时间:2025-01-18 23:17:27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农工党湖南省委会提交了关于整合优势资源将湖南打造成中非新能源领域合作高地的集体提案。
非洲各国新能源市场潜力大,而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湘非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有着广阔空间。农工党湖南省委会调研发现,目前湘非新能源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双边贸易结构失衡。湖南对非进出口额逐年增长,但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非洲铝矾土、铁矿石、铜矿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却因能源电力短缺、用电成本高昂,无法支撑冶炼加工业发展,80%以上的矿产只能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口;进口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加剧贸易逆差。
二、在非利润汇兑困难。由于大多数非洲国家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外汇短缺,因此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控措施,导致在非投资合作企业的利润难以汇回国内,严重制约了中非间的投资贸易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湖南各大高校累计培养非洲40多个国家的近3000名留学生,然而许多非洲国家在新能源领域项目和系统设计、安装和维护方面的人才储备仍然严重不足。
四、货物流通渠道受限。湖南与非洲主要依靠铁海、江海联运通道及航空货运。空运航线少频次低,铁海、江海联运通道需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物流效率较低,货运成本较高。
为此,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积极打造创新生态
一是充实科技合作框架。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为基础,将湖南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化学储能、输变电装备写入行动方案,并纳入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议程。二是做实国际合作平台。依托中电48所牵头的“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电池/组件制备自动化技术、大型光伏电站效能优化及并网技术,在埃及建设太阳能光伏工程体系并配套建设示范场,为我省太阳能光伏产能、光伏并网等工程技术走入非洲打造样板。三是加强科技多维互动。推动海上风力发电全国重点实验室、湘电集团、中车株洲电机等联合组建“中非海上风力发电‘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推动电能变换全国重点实验室、长高高新、金龙电缆、威胜电子等联合组建“中非输变电装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探索湖南与非洲在风力发电、输变电装备领域的合作,加快产能出海。
二、灵活“易货贸易”,化解资金流动限制
一是探索多重易货方式。借鉴华为“牛肉换基站”、奇瑞“木材抵货款”经验,以光伏、储能设备兑换非洲优质农产品。二是提升资源产品附加值。在解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依托中南大学、中国五矿旗下湖南有色中央研究院、株洲冶炼集团等有色金属冶炼先进技术及工艺,将非洲有色金属纳入供应链整合。三是完善金融服务布局。鼓励各大在湘银行扩大在非洲分支机构设点,推动各金融机构扩大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服务比重,为更多在非经营的新能源企业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三、培养本土人才,支持人员合作交流
一是培育本土产业工人。对接“未来非洲”计划,推广建设“鲁班工坊”“楚怡工坊”,鼓励新能源企业在当地扩大招聘规模、培训当地员工。二是积极举办援外培训。借鉴华自科技水电技术国际交流培训班经验,与非洲共享新能源相关经验、技术和成果。三是委托培养属地人才。利用中南大学等高校新能源优势学科群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积极与巴斯夫杉杉、中伟新能源等企业共同搭建高水平、深层次教育平台,实现政企、校企优势共享互补,为非洲培养优秀人才。
四、拓展物流通道,降低货物交易成本
一是进一步优化航线布局。增加“湘非”主要城市航线和经停航班,提高商务人员往来便利程度,提升湘非新能源产品经贸往来效率。二是推进“湘非”口岸实体建设。借助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设立湘非贸易综合服务与驻非外贸服务平台,整合提供融资、退税、通关、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加快新能源产品贸易便利;在非洲内陆地区开展物流通道建设,联动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打造与非洲国家门到门、端到端的全程国际物流模式,降低对非经贸合作物流成本。三是建设国际智慧物流体系。探索实现北斗卫星对“湘非”海上航线高精度信号全覆盖,打通信息化盲区,实现中非国际物流全程有效监控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