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访谈】全国人大代表尹双凤:将AI人工智能课程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文章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作者: 时间:2025-03-10 11:57:44《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将AI技术作为推动教育体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教育强国。教育部在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宣布实施该行动,强调AI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数字向善”,加强伦理研究以防范技术风险。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尹双凤重点关注的是AI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
尹双凤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足。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许多高等院校仍然偏重于知识传授,而且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探索的环境和机制。二是过于依赖传统路径。许多教育体系仍然倾向于鼓励学生遵循传统的教育路径,例如过于强调学历、考试和学术成绩,忽视了实践经验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三是对实践和项目导向学习的重视不足。当前教育体系仍然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四是文化与情感共鸣的缺失。DeepSeek通过技术创新带动AI普及,《哪吒2》则通过重新诠释传统文化故事实现了文化自信。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同时,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尹双凤建议,推动课程体系的动态更新与跨学科融合。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对“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的要求,更新课程体系,特别是增加跨学科合作课程。高校开设跨学科项目,设置“AI+艺术”“AI+文化创意”“AI+医学”等跨学科课程,推动不同专业学生的互动合作。
他建议强化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一是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在项目和实践中学习,提升其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根据个人兴趣与实践经验制定研究计划,提升学生的目标感和目的性学习。二是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通过与行业合作,设立更多校企合作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从创新到应用的全过程,例如通过与AI公司、动画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战项目;加大对创业项目的支持,设立更多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鼓励学生将创新项目转化为实际成果。
建议推动文化自信与创新教育的结合。高校应在课程中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培养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具备创新精神。设立数字文化课程,开设数字文化遗产、AI与传统艺术等课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创新能力。
尹双凤还建议,调整教育评价机制,鼓励长期主义。高校应改进传统的评价机制,减少对短期成就的考核,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潜力和长期发展。优化导师制度,鼓励导师支持学生从事具有挑战性和长远影响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