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农工党湖南省委员会>自身建设>农工文艺

读《乡土中国》有感

文章来源:湘潭市委会 作者:彭升 时间:2025-08-17 11:29:05

翻开《乡土中国》,本以为会读到一幅中国乡村的风俗画卷,却意外地发现费孝通先生呈现的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解剖报告。这部由十四篇社会学论文组成的著作,以其独特的“乡土”视角,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诸多困境提供了一把钥匙。在城乡巨变、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今天,重读这本七十多年前的著作,更能感受到其跨越时空的思想力量。

书中对“礼治秩序”与“无讼”社会的剖析让我尤为深刻。他打破了我们惯常的“人治”与“法治”二元对立思维,揭示出乡土社会运行的独特逻辑。礼治并非简单的“人治”,而是通过“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形成的内化道德约束,是一种“无需法律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教化重于惩戒,调解优于诉讼,社会关系的和谐比个体权利的绝对化更为重要。这种治理智慧,与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现代法治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解释了为何法律下乡常常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

当代中国正处于费孝通预言的“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建设面临着深层的文化矛盾。一方面,现代法律基于“个人平等主义”,强调权利本位和程序正义;另一方面,乡土伦理仍坚守“差序格局”,注重关系网络和实质正义。这种价值冲突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制度真空:传统的礼治秩序被打破,而新的法治秩序又未能有效建立。基层治理中常见的“信访不信法”现象,正是这种文化张力的外在表现。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传统与现代”对立思维,探索礼法融合的治理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通过基层协商激活群众自治,将礼治中的“教化”思维转化为现代治理资源。这种探索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必也不能完全割裂传统,而应在批判继承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就像一棵大树的生长,既需要向上伸展的枝叶,也离不开向下扎根的根系。

费老在书中警示我们:“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在这个急速变迁的时代,我们确实无法从过去找到现成的答案,但传统智慧可以成为我们应对新问题的思想资源。阅读《乡土中国》,不仅是为了理解过去,更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适合中国社会的治理之道——一种既能保持“礼”的凝聚力,又能实现“法”的公正性,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善治境界。这或许就是这本经典著作留给当代读者最珍贵的启示。

精彩专题
  • 农工党湘潭市一医院支部组织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观影活动

  • 农工党郴州市桂阳活动组赴邓华故居开展“学规定、强作风、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 最新推荐
    热点排行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邮编:410007 联系电话:0731—88880686
    湘ICP备05019475号